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必然要求。當前,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傳播提出了新課題、新挑戰。貫徹落實好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借力網絡新媒體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網絡新媒體發展方興未艾
當今時代,網絡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思想觀念;正在不斷突破傳統媒體的局限,方便信息交流,開闊人們視野,解放人類思維,增強創新能力。截至2012年底,全球網民數量約25億。截至目前,我國網民已過6億,手機網民5億多,微博用戶超過3億。當下,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隨時隨地上網,從網絡上接收、傳遞信息。上網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娛樂的新方式,網絡世界被稱為與家庭、學校、社會等現實環境并列的“第四成長環境”,網絡生活成為不少網民的“第二人生”。網絡文化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蔚為大觀,正在對社會產生深刻影響。
網絡新媒體可以說是媒體中的“多面手”“集大成者”。通過網絡新媒體,人們既可以看報讀書、瀏覽雜志、觀看影視,又可以聊天、購物、進行社交活動等,可謂無所不包、“一網打盡”。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新媒體有諸多優勢。一是實現了人類傳播模式的整合。網絡傳播囊括自身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既可以“點對點”傳播,也可以“點對面”傳播,還可以“面對面”傳播。二是傳播形式多樣,且在不斷創新。文字、圖形、聲音、觸感等多媒體效果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電子郵件、電子讀物、論壇、視頻、即時聊天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傳播方式層出不窮。三是信息存儲海量、傳播效率很高。存儲技術、網絡寬帶特別是云計算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海量的存儲、更快的數據處理和高效的傳播得以實現。四是實現了實時性與互動性。電子化的網絡信息平臺具有操作簡單、編排方便、發布快速等特點,能夠實時傳播,并可以與受眾即時互動。
哲學社會科學傳播正向網絡新媒體轉移
不論在我國還是在國外,傳統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大都以論文為主,這就決定了其發布形式是以期刊為主。此外,報紙的學術理論版、電視的文化學術類紀錄片與專題片等,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傳播和擴散平臺。但是,在網絡信息化大潮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傳播發生了深刻變化。
西方發達國家的媒介動態表明,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傳播已經向網絡新媒體轉移。當前,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網絡化、數字化趨勢非常明顯。以數字出版為例,英國是歐洲國家中數字出版業最發達的國家,2012年出版業銷售出口額達50億英鎊,其中紙質圖書銷售額較上年下降2%,而網絡電子書銷售額增長約50%。目前,英國99%的STM類(科學、技術和醫學領域)期刊與95%的AHSS類(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期刊實現了在線獲取。世界名刊《大英百科全書》盡管擁有雄厚的資源和200年的歷史,享有行業領頭者的聲譽,但在面對僅售70美元在線版的《大英百科全書》這一強勢力量的沖擊時,印刷版很快陷入了銷售停滯。2009年4月,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停止紙質版轉為發行網絡版;同年8月,曾經號稱全美發行量最大的雜志《讀者文摘》宣布申請破產保護。2012年,德國《法蘭克福論壇報》《德國金融時報》相繼宣告破產、停刊。不僅如此,就連同為電子媒介的電視媒體也紛紛占領網絡陣地。如英國老牌廣播公司BBC早在1994年就進軍網絡。目前BBC網站已經發展成繼電視、電臺以外的第三個“頻道”,是英國最熱門的網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