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絳彩藝人不同于前代瓷器工匠,最大的區別是他們均具有多方面的修養,擅長多種畫科,多數且能詩善書。數十年間留下作品的畫人為數甚眾,但留名于記載的則甚少。淺絳彩繪成就最高的畫科是山水,往往體現了元代以來文人畫中的意境,且多配以題詩。淺絳山水多取林亭一類幽靜小景,點景人物用紅色或青色,取其醒目。遠山則常用一層赭石一層花青,以表現層次感。淺絳彩花鳥畫取材多為吉慶祥瑞的寓意,與海派花鳥畫面貌相似。禽類畫鸚鵡、綬帶、仙鶴、喜鵲,花卉多作紫藤、梅、蘭、松、竹、牡丹等,以迎合當時市民欣賞趣味。淺絳彩由于受材料影響,花卉著色不太鮮艷,因而牡丹、荷花等都畫得較小。但藝術家們的創造力并未因此受到限制,他們選取木本團簇狀花卉作對象,如紫薇、桃花,同樣取得很好效果。淺絳彩人物畫可分肖像與人物兩種。肖像畫必力求細意描繪,非淺絳所長,能畫淺絳肖像者僅有王少維及王琦二人,因而肖像畫在淺絳瓷中極為罕見。
淺絳彩瓷由于要表現水墨畫的效果,在色料的調配和繪畫技法上就有它的特點,在彩料中先要加進鉛粉,然后在瓷胎上繪畫,描出的墨線和色彩都淺薄而帶澀,因此時間一長色層就會蝕落,尤其人物面目更是漫漶不清;由于晚清瓷業生產水平下降,白瓷胎的釉面經常有“浪蕩”現象,往往也影響了繪畫效果;又因為畫面不光滑,也就容易藏納污垢,影響美觀。這是自身所帶的不足,決定了淺絳彩瓷不能像五彩、粉彩瓷那樣長久延續下去,但歷史還是給了它一個公允的贊譽。
筆者于兩年前,在西安朱雀古玩市場喜得晚清淺絳彩長方形印盒一只,長11.5厘米、寬8.5厘米、高5厘米,瓷質細潤,釉面晶瑩溫潤。其為六面,三面繪畫,三面題書,融繪畫與書法藝術于一體,甚是美觀。蓋上面繪制的圖案為“滿江綠水”,背面為一幅春景圖,左右兩邊書有隸書“王侯宜”、“大吉羊”(“羊”即“祥”)三個大字,書法筆墨老道,結體寬博,收放自如,神采飛揚,爽利暢達,傳達給人們一種清雅富貴之氣。印盒底款為“江西光亞公司”,此公司為當時江西一家比較大的制瓷企業。(文/圖 集雅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