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自律是為官之要,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黨能否管住管好自己,厲行反腐,關系國家前途和命運。1962年,劉少奇、鄧小平在全國監察工作會議上提出“黨要管黨”的重要論斷;2012年,中央“八項規定”出臺;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最高人民檢察院正式提出積極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廉政建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中國人心中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潔社會如初升的太陽冉冉升起。然而,沐浴在朝陽中,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廉潔自律,什么是廉政精神?
作為一名基層紀委工作人員,工作中總會無奈地發現一些干部群眾談到政治紀律、談到執紀者總有種莫名的恐懼,會自然地聯想到違規、違紀和處分,聯想到電視報道的一批批因違紀被查處的貪官污吏,黨紀國法的威懾力讓他們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對紀檢監察機關也是敬而遠之。敬畏固然可以起到極好的約束力,但廉政精神絕不單單是敬畏,反腐倡廉也不僅僅指諸如“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和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廉潔自律更應是每個黨員干部的自身道德精神建設,是需要不斷錘煉和凈化的精神操守。
自律總是比他律更及時地起到約束的作用。任何貪腐往往都是從內心信念動搖的那一刻開始的,在強調黨風廉政建設的今天,領導干部“正己”、“克己內省”顯得尤為重要,牢記人民公仆的神圣使命、讓廉政精神永駐心中是每個領導干部拒絕腐敗的內在力量,是比黨紀國法更加及時的自律。
那么什么是廉政文化?中國先賢早有訓誡,《周禮》對為官廉德有一個很好的解釋,“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強調為官要善良、能干、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才算“廉”。至圣孔子在《論語·顏淵》篇中回答季康子問政時說“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強調為官要公正無私、光明磊落,才能以上率下,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而作為新形勢下的中國共產黨員,不僅要繼承中華民族優良的廉政傳統,更要牢記使命,不斷錘煉道德品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陶冶健康向上的情操來抵制腐敗墮落,享受廉政文化帶來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從源頭上斬斷貪腐之念。
打鐵還需自身硬,文化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只有自身領悟了廉政文化的精髓所在和重大作用,才能正真在自我學習和反省中凈化靈魂、提高修養,做到德才雙修、一身正氣,進而影響到他人,在基層營造出風清氣正的政治氛圍、和諧自律的價值追求,弘揚廉政文化。最終讓廉政文化成為每位領導干部拒絕腐敗的內在力量,成為心中堅不可摧的信仰和自律。
康德曾經說過,世界上那最恒久、最震撼心靈的東西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和心中崇高的道德律。反腐倡廉不僅需要黨紀國法的強制力和威懾力,更需要每個人心中的道德律。加強自身建設,弘揚基層廉政文化,讓廉潔自律成為一種不斷錘煉、不斷提升內在品格和價值信仰,讓廉政文化成為一種深植于內心的與每個領導干部生活、夢想緊密相關的精神,一種對實現“中國夢”、成就美好人生的信念和動力,這應該是廉政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加強自身建設的題中之義。
法紀警醒人們為官要不忘使命,是高懸在外的威嚴之刃、國之利刃;而文化則是心中的清泉,滋潤為官者不忘初心,服務人民,崇尚廉潔。甘之如飴,方得始終,這也許是新形勢下每位人民公仆應有的政治態度與人生智慧。(鎮安縣紀委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