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4月23日電(孫權)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23日舉行知識產權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14年無錫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傳統的批量商業維權案件數量顯著下降,但新興電子商品平臺知識產權糾紛多發漸成為新趨勢。在今天發布的2014年無錫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例中,就有一起微信銷售高仿奢侈品包被判刑的案件,涉案的兩名女子王某、馬某畢業后售假牟利,被舉報后落網。
據了解,3年前,王某、馬某剛畢業,想著打工賺不了錢,于是兩人一拍即合開起了微店,從廣州等地進了46萬多元的假冒“LV”、“GUCCI”、“CHANEL”等國際一線品牌的包到無錫,然后在無錫市區多處商業廣場內采用微信搖一搖加陌生人為好友的方式聯系顧客,加價出售,利潤高達30%,銷售所得由二人平分。
兩年來,王某、馬某的微店生意很紅火,兩人甚至還租下了一間五星級酒店房間和一處高檔住宅當倉庫。直至被人舉報,這兩名被告的“發財夢”才破滅,由于涉案金額巨大,二人最終因犯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并處罰金人民幣20萬元。判決后,兩名被告人均未上訴。
“一些銷售者法律意識淡薄,以為電子商務平臺監控不嚴,便大肆在朋友圈、網店賣高仿假貨,一旦被舉報,網店、微店就有可能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甚至涉及刑事犯罪。”無錫中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陸超提醒,網店、微店售賣外貿原單、正品尾單、海淘或高仿商品較流行,即使售賣產品是真的,如果電商沒有獲得品牌銷售授權,就屬于非法侵犯他人知識產權。
保護知識產權人人有責。無錫中院副院長顧錚錚認為,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這樣才有繼續創新的動力。銷售或購買假貨,否定了人的價值,都是對知識產權的不尊重。
據悉,2014年無錫兩級法院新收各類知識產權案件785件,其中不乏"LV"、“安利”、“盱眙龍蝦”、“五糧液”等國內外大品牌的打假案。其中,知識產權刑事案件45件,涉案總金額1493.4萬元,涉及罪名主要為假冒注冊商標、侵害著作權、銷售侵害商標權商品等,判處實刑28人,判處緩刑53人,最高刑為有期徒刑5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