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
9月27日適逢中秋,商州區劉灣街道辦事處靜泉社區趁著萬家團圓之際,對社區居民自己評選出來的王亞靜等9名“好媳婦”、常淑琴等12名“好公婆”、王福厚等9戶“五好文明家庭”進行了表彰,唱響了弘揚家庭美德、倡導良好風尚、共建和諧社會的主旋律。此舉值得點贊!
近年來,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特別是在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推動下,廣大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以筆者家鄉商州區劉灣街道辦事處任塬社區為例,這里地處城郊,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全村出現了第一個萬元戶,買回了第一臺電視機,蓋起了第一座樓房……這些而今看來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折射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然而,物質生活的改善并未能自然而然地帶動精神文化的提升。當前,在一些農村地區,樓房越蓋越高,道路越修越寬,而鄰里間的“串門”交往和孝道親情卻淡了許多,“集體觀念淡薄,富不思源忘本”等不良現象有所抬頭;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掙回了大把的票子,卻讓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付出了親情的代價;一些小富起來的農民,或比富賽闊,大操大辦紅白喜事,或貪圖享受,助長賭博迷信歪風,從而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成為家庭矛盾的一大誘因。
衣食足而知榮辱!無論是社會發展階段還是個人的需要層次,都到了必須樹立健康而強大的價值觀的時候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字不是僅在標語教材里出現的冷冰冰的說教,而是實實在在貼近我們每個人,需要我們去踐行、去倡導、去發揚光大、一代代傳承下去的精神追求。而家風家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觀體現和具體展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農村到新型社區,不僅需要住房、道路、設施等外在的“物理變化”,也需要家風、家教等內在的“化學變化”。“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公婆”等等評選活動,潛移默化地傳播著正能量,引導著村民在崇德向善的道路上“同頻共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講話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中秋是團圓的日子,是“家”的節日,“菜可以少幾道,筷子不能少一雙”。游子歸家、親人團聚、朋友相會、暢敘友情……無不包含著那份對“家”的眷戀和情懷。有道是,家和萬事興。只有千千萬萬個“小家”和睦了,社會主義“大家”才能和諧。讓我們從注重家風家教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