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把握變革與管理的內在統一,著力創建適應融合發展的運營模式和管理機制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再由新的量變到新的質變的循環往復,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條件,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透過現象看本質,網絡信息化帶來的報網融合,是一場存量改革,是一系列涉及體制機制、利益格局等深層次問題的深刻變革。產品決定流程,機制決定效率。如何盤活存量,求得融合條件下的最大增量?或者說,逐漸落后的管理體制機制如何適應報網融合新變化,成為地市報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審視近年來的新傳播,不論網絡技術怎樣裂變,輿論形態如何轉變,地市報的使命不會改變,而且較之以往更加強調新聞的時效和真實,更要快速、廣泛、深入地把信息傳播給受眾。由此可見,推動報網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關鍵是最大限度地用人、育人、留人,只有充分激活人的因素,報網融合才會有堅強的組織保障。這就要求地市報必須堅持黨管媒體原則,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加快創建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首先重塑組織架構。面對新媒的勃興,近年來多數地市報不愿甚至不敢突破機制瓶頸,維持線上線下分立單干狀況,使報網融合貌合神離。應當看到,信息網絡化不可逆轉,只有打破原有的條線化、部門化機制格局,建立與新技術相適應的新產品生產關系,才能形成整體合力。可借鑒國內創新型報業融合的成功經驗,按照扁平化管理理念,采取直接或漸近方式,再造適合本地特點的融合架構。具備打造“中央廚房”運作模式的應直接重塑全媒體組織架構,避免機構重疊,力量分散。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可采取內容集約化制作、報網終端運行的過渡機制,不斷提高管理運營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其次重構采編流程。基于黨報生產需要而設計的傳統采編流程已不適應報網融合需要。應針對融合新聞業務整合化、載體數字化、視覺傳達多樣化特點,實行記者采訪一崗多責,稿件發布先網后報、集約共享;全媒編輯加強對前方采訪活動的協調,及時整合、推介、展示新聞資訊;子媒編輯可根據自身媒介和受眾特點,提出個性化信息訂制;總編輯負責各媒介端口的統一指揮調度和審查把關。通過報網互動,紙媒做好后期信息核實和分析報道,然后由線上整合發布。如此通過全媒體采編平臺,真正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真正實現新聞發布起步即時新聞,由線上開端,線下搜集跟進,再由線上收尾。再次錘煉隊伍技能。新的采編流程,要求采編隊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刻苦創新。不日新者必日退。地市報要在堅持常態化學習訓練的同時,通過課題調研、專題培訓、院校授教等途徑,培養隊伍的“多才”與“專才”,培育高素質領軍人才,不斷強化隊伍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尤其要深化“走轉改”,引導記者走進“白云深處”,傾注心血和汗水采寫“接地氣”、“冒熱氣”、“帶泥香”的新聞,真正做到無愧于群眾、無愧于時代。第四優化留人環境。人才是成事之本。報網融合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不論現在或將來,人的因素仍然是駕馭信息化的主體,贏得融合競爭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地市報應在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激勵機制,鼓勵職工公平競爭,并創造條件改善環境,豐富職工文化生活,增強團隊內聚力,努力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如此,地市報融合發展才會峰回路轉,春光無限。
(作者分別是池州日報社黨委副書記、副總編,記者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