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耀 潘世鵬
提要:加快推動報網融合是新傳播條件下地市黨報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為此,必須構建可持續發展平臺;切實打造有靈魂的融合新聞品牌;注重拓展經營傳播渠道;加快創建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以增強報網融合效應,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
關鍵詞:媒體融合 地市黨報 融合效應
新媒體迅猛發展,既給紙媒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也給報網融合創造了歷史機遇和廣闊空間。地市黨報(下稱地市報)處于新聞戰線最前沿,受眾相對集中,與群眾聯系緊密,報網融合成功與否事關輿論引導大局。當下地市報融合發展方興未艾。回眸近年來地市報融合效應,探索新傳播背景下報網融合規律,對于選準融合發展著力點,強化主流媒體權威性、主導權和公信力,鞏固黨的前沿宣傳陣地,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把握紙媒與新媒的內在統一,著力構建能夠永久支撐的一體化融合發展平臺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啟示我們,實踐與認識是相輔相成的,認知認同是基礎,付諸實踐是關鍵。對媒體融合發展的觀念和認識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報網融合的步伐和成效。應該說,新傳播快速發展,是時代的進步,是媒體進化的標識。新媒體具有新穎、微播、多向、快速、海量等特點,悄然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新媒體已是或將成為輿論陣地的霸主,并不意味著地市報已是凜冽苦寒時。客觀的看,目前新傳播仍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網絡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完善,克隆剽竊嚴重,信息失范,良莠混雜,不具權威性。相反,黨報有獨特的辦報資源,有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有素質較高的讀者群,廣大受眾要獲取可讀可信可用的信息,必然會關注主流聲音。試想,在新傳播眾說紛紜的語境下,如果沒有正面引導,如果少了主流聲音,社會豈能團結穩定?況且強調融合發展,旨在相互借勢,固強補弱,相得益彰。即便未來紙媒本體被新技術新材料所替代,黨報這一閃爍著文明之光的文化形態也不應消亡。因此,地市報應客觀現實看問題,面對網絡信息化,秉持高度的新聞自信,不應囿于新傳播的一時火熱而懈怠報網融合的創變與演進,主觀延誤了占領信息高地的進程。遵循新媒體發展規律,開辟陣地比固守陣地更重要,加快推動報網融合,地市報應盡快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平臺。聯系各地市報網融合的實際,當前完善平臺建設應著重抓好兩項工作。一是新媒技術自主研控。縱觀媒體發展史,紙媒融入新技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創建報網融合平臺,建立移動互聯新聞門戶,必須以先進的網絡技術為支撐。但創立新媒門戶不能單純追求數量,而應著眼發展后勁。近年來各地紛紛利用社會現有技術借力推進平臺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自身技術的短板。但也要看到,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現有技術有的還不夠成熟,重要技術系統和門戶(如共享技術平臺、APP客戶端等)如若沒有掌控權,不僅成本受制于人,而且信息安全也沒有保障。立足長遠,地市報應在本級黨委政府的主導和大力扶持下,建立新媒研發團隊,緊盯網絡技術前沿,強化技術研發創新能力,有序加強平臺和大數據建設,始終掌握新媒技術的主控權。同時爭取政務微博微信和輿情監測系統并入地市報創辦的新聞網,依托民生工程建設覆蓋小區和村居的多功能綜合服務閱報亭,強化平臺功能和末端效應。二是紙媒創變革故鼎新。載體是平臺的有機組成。打開邊界構建共享平臺,是報網融合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融合格局下,紙媒是融合家族的核心成員而不是賓客。首先應打通傳統紙媒發稿系統與新媒之間的互通聯系,實現平臺對等、資源信息共享。多年來,多數地市報主打業態通常是“兩報一刊”(即機關報、市民報、參考新聞),有的還拓辦了縣區新聞。面對新傳播,這種多載體紙媒形態已難以遠行,理當順應報網融合需要,在表現形式上對黨報形態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然而不少地方不甘將多年形成的紙媒優勢資源分配于新媒體,患得患失,專注單向平面傳播,致使報網融合步履艱難。黨報的政治性與群眾性本是有機的統一體。迫在眉睫是應立足全媒層面對紙媒準確定位,打破舊格局,整合升級版,融黨報、市民報于一體,以形式“寬眾化”構建黨報新格局,為平臺一體化運營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