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賢 喜)大年初四,筆者到剛剛搬遷至鎮安縣云蓋寺鎮花園小區的舅舅家拜年,正趕上了縣劇團在這里開展的“迎新春過大年”送戲下鄉活動。觀后意猶未盡,群眾的掌聲、歡呼聲,那場面至今在我的腦海里久久回蕩,不由人不由然為這種送戲下鄉點贊。
在這臺持續兩個多小時的新年大戲中,讓筆者感覺很有特色和新意,由衷的總結為“四好”。一是節目內涵好。整臺大戲,把身邊好人搬上舞臺,傳遞社會正能量。尤其是以舍小家為大家的本縣原東山村支書楊寶林為原型編排的花鼓小劇《東山愚公》和以展現下派第一書記為民服務編排的漁鼓小戲《第一書記》等劇目,表演得很生動,表現得特實在,使人深受感動和教育。二是表現形式好。采用本地方言小戲,通俗易懂接地氣。所有的劇目都采用快板、相聲、漁鼓、花鼓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散發著濃濃的鄉土味道,既祛除了“普通話版”的高大上,又巧妙的避免了土言土語的低媚俗,讓觀眾聽得明白,看得悅目。有觀眾評價說:方言版戲曲宣傳黨的政策更能讓群眾受教育。三是選取內容好。把黨的惠民政策編排入戲,寓教于樂。特別是小品《“訪叔”息訪記》,生動演繹了一個老上訪戶學法懂法后,息訪遵紀守法的故事,充滿著時代氣息,使群眾在觀演中得到了歡樂、讀懂了陜南移民搬遷、依法治國等政策,明辨了是非,知曉了事理。四是演出時段好。該縣把送戲下鄉安排在春節前后,這個時段,大批外出務工的農民和在外工作的親人都回到了家鄉,讓鄉親們在與家人團聚的快樂中享受文化套餐,一家人其樂融融,也讓廣大游子在正能量的引領下萌發建設家鄉的美好愿望。
近年來,隨著黨的富民政策的貫徹執行,廣大農民生活富裕了,但文化生活相對單調了,尤其是逢年過節和紅白喜事,好多農民熱衷于打麻將、斗金花等活動,有的甚至把一年辛辛苦苦打工賺來的錢輸得精光,給農村群眾家庭幸福和社會治安帶了很多潛在的不安定因素。如何豐富和加強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廣大農民從酒桌、牌桌上轉移到文化站、廣場和戲臺上來,鎮安縣送戲下鄉解決了癥結問題。筆者身臨其境現場感受到了這次送戲下鄉的盛況:臺上演員熱情似火,臺下觀眾掌聲雷動,為當地3000多名群眾帶去了“文化大禮包”。筆者真心盼望今后這種送戲下鄉長期堅持,多編多演大戲好戲群眾戲,讓“文化惠農”更大限度覆蓋農村,最大程度服務農民,使廣大農民在歡聲笑語中一同感受“精神大餐”,共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