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周銀祥)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群眾生活越來越富裕,貧困人口越來越少,可就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爭戴“貧困帽”的奇怪現象卻在農村廣泛存在,并且成為當前農村矛盾多發的導火索。
筆者最近在農村走訪發現,由于目前政府扶貧工作力度的加大,針對一家一戶特別是貧困農戶的幫扶力度也越來越大。除了享受低保、“雙包雙促”入戶包扶之外,有的貧困戶在春節、端午、中秋、年關等重要節日,還能獲贈相關部門給予的現金及物資慰問;貧困戶子女上中小學可享受費用減免、生活費補助,上大學可享受貼息助學貸款等優惠;貧困農民可不定期享受一些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生活物資補助;在“整村脫貧”的建制村中,貧困戶還可獲得產業發展資金。在這些優惠政策面前,農民爭戴“貧困帽”也就不奇怪了。在爭戴“貧困帽”的眾多誘因面前,爭低保對農民具有最大吸引力。“雖然在富裕階層看來是‘毛毛錢’,可是農民就是在乎呀。”一個邊遠山區的村支書這樣說。
隨著扶貧政策“含金量”的逐年提高,“貧困戶”的帽子越來越有吸引力,很多農民都想戴。而在貧困戶的確定方面,一些基層干部告訴筆者,雖然國家明確規定了扶貧線,但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難以準確統計,一個農民是否貧困,拿不出切實的憑據來。且農民人口數量多,收入來源較為復雜,勞動性收入難以核實的,給準確統計農民人均純收入帶來較大難度。
隨著國家扶貧工作力度不斷加強,到戶扶貧政策也將越來越多,如何科學地制定到戶扶貧政策,減少農民“爭貧困”現象,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