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周銀祥)許多窗口行業“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干部習慣了高高在上,總以為群眾是在“求”自己,總是把職責當權力,把服務當恩惠,官僚主義作風作祟,黨群干群關系疏遠。商南縣在前期開展“電視問政”“網絡問政”“電話問政”的基礎上,創新開展了“廣場問政”,在全縣職能部門及鎮村實現全覆蓋,有效回應了群眾呼聲,整頓了干部作風,檢驗了干部能力,拉近了干群關系。商南“廣場問政”作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贏得了社會各界,尤其是老百姓的點贊聲。
該縣“廣場問政”采取開放式參與,活動地點選在室外,沒有圍墻,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參與,隨機提問。群眾既可以在現場拿過話筒直接提問,也可以撥打熱線電話、傳遞紙條提問,對回答不滿意的可以連續追問直到滿意。按要求,被問政的領導干部必須面對廣大群眾實打實公開提問,回答問題,現場承諾,接受測評。這種將監督置于陽光下,將話語權交給群眾的公開問政杜絕了搪塞應付、蒙混過關,一些領導被現場群眾問得手心后背全是汗,黨員干部受到了極大教育和震撼。目前,該縣“廣場問政”已先后在25個縣直部門、13個鎮、167個村開展,參與群眾5.8萬人次,公開承諾事項1421件,兌現承諾1268件,解決群眾最關心問題1345件。
“廣場問政”形成了強有力的倒逼效應,凝聚起廣大群眾的發展合力,拆除了黨群干群之間的無形之“墻”,使長期以來的“官本位”思想受到強烈的撞擊,“民本位”思想自覺回歸。在現實生活中,廣場問政不僅幫助民眾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而且成為群眾參政議政的良好工具。這種當面鑼對面鼓的問政,是當前政府執政過程中特別需要的,干部的宗旨既然是為人民服務,做的到位不到位,就得接受人民群眾的質問和檢驗,而且是現場檢驗。這種直接面對的方式最容易考驗一個干部是否真真正正把工作裝在心上。對于那些渾渾噩噩混日子的官員來說,“廣場問政”無疑是一個相對殘酷的折磨,但是對那些積極為群眾服務的好官來講,“廣場問政”恰恰是向群眾匯報與群眾交流的最佳平臺。
“廣場問政”看似像干部群眾之間的一場“約會”,短時間內引起一些官員的危機感,激發出群眾參政的新鮮感,實則打破了官場按部就班的程式化生態,其長期的執行,必將倒逼一些扭曲的官場形態正常化,對于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履行公民參政權力、推動行政體制改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商南縣的“廣場問政”構建起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新機制,贏得了群眾主人翁意識的回歸,架起了干群溝通互動的“連心橋”,樹起了黨員干部察看民心向背的風向標,變成了檢驗黨群干群關系的試金石,值得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