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孫見喜)這是一部語錄體的書。作者周卷文不是顯赫之輩,更不是哲人或高士,他不用銀碗盛雪以煮茶,也無竹下弦歌坐擁美人的雅興,形而上的書齋沙龍離他很遠很遠,勞事作物是他的常態生活;他修路造橋,他蓋房栽樹,他的勞動百姓看得見也摸得著;他言說村語地里莊稼灶房柴火,也訓誡兒女規勸同事拉架合轍,他是一個良民,一介布衣,卻是有心人,日常的所思、所感、所行,樂哉事成、哀哉功敗,他都要記錄下來,隨時隨地去反思,一旦腦筋開了竅,思想進出火花,他就趕緊記錄下來,哪怕只是一句話,或者幾句零星的感想、隨想、懷想、揣想,他都不會讓它一閃而過;他抓住靈感,一如禪師覺悟、高人得道,那是最幸福的時候。
周卷文的口袋里裝著許多小紙片,一有靈性的感悟,就趕緊記在紙片上,積少成多了,拿出來整理,俱是工作的心得、處世的新見、經驗的歸納、精神的提示,以至于讀書的收獲,居家的常理,做事的原則,做人的準則,等等。這一堆看似駁雜無序、東拉西扯的家常話,其實內在充盈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記錄著中國一個有心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也體現了一個大道踐行者的價值準則和審美原則。周卷文或許沒有讀過儒家的“十三經”,或者未必精研過其中的“三禮”,但他這部心靈的記錄,卻明顯地呼應著先賢的昭示,他說“厚道是和睦之道”,就把個體品質與人際關系對接起來;他說“為商之道先為人,為人做事在于誠實守信”,這里,人一商一誠的鏈條是環環緊扣的;周卷文或許沒有張載的大胸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他修身正己的行為規范卻是一個有為者包打天下的基本素質。
他成功了,他的事業正在上行。他覺得一個有價值的人不僅應該留給世人物質的成果,更應該留給世人精神的結晶,對兒女、對朋友、對生意場上的伙伴或對手,他的這本書可稱為精神財富,吸取之,繼承之,傳揚之,是取之彌久用之彌新的寶貝。這些思想的點滴成果,匯入中華精神的寬闊大河,以己之智助人大成,一孔之光照人前程;這部益人益世之作,自然會為當今的社會文明發揮積極作用。中華文化幾千年的壯闊前行,就是因為有了無數思想者的加入才長流不息,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周卷文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這個民族的精神大廈增磚添瓦,他是一個有擔當的人。
這本書還就讀書學習、立志創業、克服困難、知識積累、勇于實踐、個性修養、領導管理、人生態度、真善美勤、樂觀知足等人生的、人事的、人文的諸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闡發,有些見解是獨到的、精彩的、耐人尋味的。特別是青年奮斗者、底層創業者,讀之用之會有很大的裨益。周卷文不是金口玉言,書中所記也不是哲言警句,他的言說是樸素的、家常的,卻是須臾不可離的,就像生活中的水,于不覺中支撐著生命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