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張 勇)提升文化素養,構建精神家園,靠一朝一夕難奏效,必須滴水穿石、持之以恒。最近,筆者發現幾個單位在機關文化建設中提出從讀好一本書、欣賞一場節目、觀看一部電影、參加一次歌詠比賽、培養一項興趣愛好等做起,這不失為增進文化涵養的簡便有效之舉。
俗話說,“文化化人,藝術養心。”文化對于改變人的氣質、提高人的品位、升華人的思想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和低估的。它常常在不經意間,提供著是非、善惡、真偽、好壞的判別標準;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不一樣的人格、不一樣的精神、不一樣的風骨。而要真正讓文化和藝術達到“化人”“養心”之功,就要注重“化”的過程,“養”的積淀,在不斷親近文化、感觸藝術中,培養“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受到文化和藝術熏陶、浸潤、充實和激勵。
讀好一本書、欣賞一場節目、觀看一部電影、參加一次歌詠比賽、培養一項興趣愛好,看起來是不起眼的事,但其中不乏深意。先賢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涵養和藝術水平的提升也需要從“一”起步,從基礎開始。事實反復證明,許多優秀之人之所以儒雅脫俗、才華橫溢,往往都是長期堅持學習和注重積累的結果。偉人毛澤東青年時在長沙求學,曾以“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自勉。這幅對聯暗含的道理是,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立志進取者要耐得寂寞,勤學苦練、堅持不輟,持之以恒。文化積淀的要義亦在于此,這對我們頗有教益和啟示。
記得英國哲學家休謨說過,“人生禍福很少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但我們卻絕對能掌控我們要讀什么書,要參與什么娛樂、要與誰為伴。”時下,一些人往往以“忙”為由不愿讀書學習,拒絕藝術熏陶,這其實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視之見。鑒于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多一些文化的渴求,多一些對藝術的接觸,這樣不僅能使生活充滿激情,也會使精神逐漸變得富有,從而獲得更多美好生活的人生體驗,在人生盤點時,也會有“多收了三五斗”的快樂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