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戰疫錄)視點|疫情沖擊滬上中小企業 數字經濟率先“破局”
中新網上海4月11日電 題:疫情沖擊滬上中小企業 數字經濟率先“破局”
作者 樊中華
三月以來,隨著上海疫情不斷升級、防控“攻堅戰”全面展開,全域靜態管理下的經濟運轉也被按下了“慢行鍵”。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戰“疫”中,作為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上海逾50萬家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如何?
數字轉型化解風險
“早在三月初,我們就已開始安排網課教學,按照線下日程,目前所有課程都正常進行,”某線下圍棋教學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之時,曾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也是在那時,公司開始聯手平臺機構加大投入線上教學,兩年間構筑起成熟的網課體系,化解了疫情帶來的經營風險。
文本智能處理企業達觀數據CEO陳運文對記者表示,由于公司所有日常運轉都實現了數字化、線上化、移動化,不僅沒有受到疫情影響,同時還賦能更多企業通過RPA“數字員工”維持正常運營,“疫情兩年來,很多企業的數字化意識都有所提升,這也使我們業務增速明顯。”
數據顯示,上海中小企業占全市法人企業總數的比重超過99%,吸納就業超過800萬人,是城市經濟極為重要的“一極”。而始于兩年前的疫情讓不少企業通過數字化著力構建自己的“風險防御體系”。
上海擴博智能技術有限公司通過將設備出借至巴西當地、并通過遠程技術培訓支持的方式,讓先進技術“漂洋過海”,由巴西合作伙伴現場操作,完成了數千臺無人機巡檢的零接觸作業。
該公司CEO嚴治慶表示,公司將探索非現場、非接觸式辦公逐步常態化,盡全力保證“停止流動”不“停滯業務”,努力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
實體企業積極“自救”
相比之下,很多實體經濟企業則鮮有“上云”避險的幸運。上海迪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劉思坦表示,疫情封控以來,由于無法有效收發貨物,無法與客戶見面溝通開拓業務,無法提供現場服務,供應鏈與生產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外貿企業上海思樂得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斌也告訴記者,由于物流中斷,員工被封控在家,當前企業已經處于停產狀態半月有余。
“企業每個月的固定開支在500萬元人民幣左右,希望政府能盡快出臺復工復產的具體管理辦法,對有條件復工的企業及物流人員采取特別的檢疫管理政策,此外能夠適當減免社保,”張斌說,企業能正常運轉,將對解決就業、稅收和民生產生巨大幫助。
而多位受訪者表示,進行“封閉式駐廠生產”對中小企業來說并不現實:一是駐廠人員須少,這對企業的自動化智能化要求極高;二是企業須有條件提供食宿;三是必須要保證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轉才有意義。
不過“停工”的企業并沒有放棄“自救”。“一方面盡力保證員工疫情封控期間各項待遇最大化,另一方面承諾一年內不讓他們失業,以此來穩定隊伍,”張斌說,當前,近百名員工正在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共同努力希望早日清零。”
上海航昊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則在日常業務停滯的情況下,發揮長項,為園區疫情保障車進行安全檢測和清洗消毒服務,為一線車輛保駕護航。
“疫情中,我們會積極修煉內功,補足內部管理以及人才缺乏的短板,同時提升線上和遠程辦公的效率;疫情后,相信政府會出臺刺激經濟增長的相關政策,我們會把握機會,在傳感器和低碳領域持續發力。”劉思坦表示,當前,政府和園區已對企業進行了房租減免,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多方“給養”紓困進行時
就在3月29日,上海市政府表示,已研究制訂了《全力抗疫情助企業促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防疫和消殺支出給予補貼支持、對抗疫一線人員給予臨時補助補貼、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等21條具體政策措施。業界人士普遍反映,這次政策含金量較高。
“疫情突然而至,上海在企業還茫然無措時,就快速反應出臺了援助企業、幫助企業發展和維穩的政策及補貼項目。這讓我們在疫情的各種不確定下有了希望和奔頭。”嚴治慶稱。
同時,滬上金融“活水”也開始了源源助力。光大銀行表示,已通過開通綠色信貸審批和放款通道、支持重點企業公開市場融資等方式幫助防疫抗疫企業發展;通過提供無還本續貸、延期還本付息、減免一攬子服務費用等創新辦法,加大對小微企業的紓困力度。
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教授指出,此番疫情封控下,倚賴線下客流的消費服務領域中小企業“疫”后復蘇相對容易;但實體制造業中小企業則面臨著多重困難。
“一是停工停產,使其在產業鏈上的位置容易被替代,從而失去競爭力甚至生存機會;二是員工流失將帶來重新招聘、培訓的高昂成本;三是對市場信心、企業信心有所影響,”張暉明指出,當下,應盡快采取措施復工復產,根據行業領域特點精準施策進行扶助,為中小企業及其從業者建立面向未來的發展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