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徐世旺)山陽縣堅持把易地扶貧、生態、避災等各類移民搬遷作為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圍繞“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標,破解“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難題。
該縣堅持“城鎮安置、上樓安置、大點安置”,以縣城為核心,建設宏祥、西河5000戶以上集中安置區2個,以中村、高壩店、漫川關、戶家塬4個省市級重點鎮為中心,建設500戶以上安置點4個,建設千戶以上安置點7個,以照川、板巖、法官、寬坪4個縣級重點鎮為重點,建設500戶以上安置點4個,初步形成了“一核四極四片區”的總體布局。加快推進大小配套項目建設,新建幼兒園63所、社區服務中心120個、衛生室80個,鋪設自來水管網96.6公里、排水管道116公里,架設電力線路88.5公里、安裝變壓器73個,新修道路27.85公里、河堤22.7公里。整合“雨露計劃”、陽光工程等培訓項目,先后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和產業技能培訓18350人次,確保每戶至少有1人掌握一門致富技能。
為解決搬遷戶后續增收問題,山陽堅持做到把移民搬遷與工業園區發展、與農業園區建設、與旅游開發、與城鎮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五個相結合”,統籌推進移民搬遷工程。依托“一區五園”,建成工業安置型示范點5個,搬遷群眾1410戶5640人,1900余人在園區實現了穩定就業。依托22個現代農業園區,建成產業安置型示范點18個,搬遷移民2300戶9200人,組織引導發展特色產業示范園142個,提供就業崗位6880余個。依托“四大景區”,建成旅游安置型示范點4個,搬遷移民450戶1800人,新建農家樂集群4個176戶、旅游商品店21家。依托城鎮建設,實施移民建鎮、產業興鎮,重點打造特色小鎮安置點,安置移民11621戶43677人。將移民搬遷與美麗鄉村、新農村示范村的“五大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建成新村景觀型安置點30個,安置移民1500戶4500人。
截至目前,18個安置點已達到入住條件,15個安置點主體已完工,11個安置點主體在建,確保2018年所有搬遷對象全部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