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王志鋒 樊苗)日前,市政協相關領導帶領“商洛市地方戲劇傳承與發展”課題組前往洛南縣調研視察,對該縣圍繞傳承地方戲劇,繁榮群眾文化,凝聚脫貧攻堅共識,深化戲曲文化藝術改革所做的工作給以肯定。
回歸公益性
洛南地方傳統戲劇以秦腔、眉戶、花鼓、商洛道情等劇種為主,為了促進地方傳統劇種的傳承、改革與發展,縣上堅持把“人才保障、經費保障、政府采購保障”作為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礎工作來抓。該縣改革經費投入機制,把縣劇團作為傳承地方傳統戲劇的領軍團隊建設,在全市率先把縣劇團的自收自支性質轉化為財政供養事業單位,對全部定編在崗演職人員工資實行財政撥款,對單位經費按演出收入的一定比例以獎代撥,對新編排劇目所需費用納入年度預算。
縣上堅持“用事業留人、用合適的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原則,鼓勵縣劇團盤活、培養、引進專業人才;用足用好政策,加大政府采購戲曲力度,每年按照不低于人均3元錢的標準,按照46萬總人口基數,從財政列支宣傳文化經費,用于采購戲曲節目,開展送戲劇進農村、社區、學校活動。縣劇團每年在基層演出秦腔、眉戶、花鼓等劇目300余場。今年以來,聚焦“五大攻堅戰”,開展文化扶貧活動,送戲曲到200多個村(社區)。
加快產業化
為了鼓勵和引導各類文化單位、社團組織和民間力量傳承傳統戲曲文化,繁榮群眾生活,該縣逐步探索形成三種投入機制:一是在每年春節期間,向村一級投入傳統文化節目編排展演專項資金,鼓勵基層單位組織群眾自編自演文化節目;二是向具備編演戲曲、曲藝節目資質的民間社團、演出單位有計劃地投放二胡、板胡和古裝戲劇服裝、道具;三是對財政供養的文化事業單位新編劇目實行項目管理,專列補助經費。
近年來,縣劇團、文化館、群藝社和基層文化站編演的戲曲、曲藝等傳統文化節目受到群眾好評,獲得諸多獎項。《洛南靜板書》《倉頡造字傳說》入選國家非遺名錄,《谷雨公祭倉頡儀式》《沉香傳說》《洛南手工掛面》《擔芯子》《倉頡造字傳說》《洛南靜板書》等入選省級非遺名錄,入選市級非遺名錄27項,數量居全市前列。《靜板書·“四大京”》等曲目先后參加上海世博會、西安世園會、全國第四屆、第五屆“中華頌”曲藝大賽。《靜板書·“八項規定正黨風”》兩次進京參加全國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和紀念建黨95周年“向黨匯報文藝晚會”演出。
實施品牌化
為了強化地方傳統戲曲的傳承和創新能力建設,提升市場競爭力,洛南不斷加強戲曲重點項目建設。依托精品劇目打造,引進和培育戲曲傳承與創新領軍人才。秦腔《御史還鄉》榮獲“四藝節”優秀劇目獎,眉戶現代劇《女兒溝》榮獲國家人口文化二等獎,眉戶現代劇《香包》在第五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暨陜西省首屆秦腔藝術節上榮獲優秀劇目獎。大型秦腔歷史神話劇《沉香》在全國“十一屆藝術節”獲優秀劇目獎。
全縣培養中青年戲曲人才1000多名,40余人在陜西省各類戲曲大賽中獲獎。洛南縣劇團外出演出足跡遍布陜西、河南、山西三省,創造了秦、豫、晉“金三角”秦腔演出市場。注重設施配套建設,依托城區文化廣場建設,建成曲藝創作演練大廳、群藝館、文化館等設施。全縣依托特色小鎮建設,投入巨資建成音樂小鎮和戲曲排演場館、創作大樓,為全縣地方戲曲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注入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