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穿行在商南縣富水鎮現代農業綠色長廊,九曲十八彎,迤邐而上,萬畝茶山蜿蜒起伏、郁郁蔥蔥,茶園繞山轉,茶樹等高線,讓人嘆為觀止。連綿不斷的群山種滿了茶樹,有的已經開始采摘,有的剛剛起身露青,遠看氣勢磅礴,近看成行成帶,目之所及皆是賞心悅目的蒼翠風光。這便是富水鎮茶海公園,是商南縣聚力打造的2021年全市農旅融合拉練項目,也是引領全縣鄉村振興的示范項目。
從一“葉”到一“業”,商南縣茶產業打破單一的產業格局,將茶產業發展與山水、鄉村旅游項目結合,延伸產業鏈條,構建全產業鏈,讓小小一片葉子,富裕了一方百姓,讓曾經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提升品質蹚出新路
站在山頂極目遠眺,一行行茶樹被修剪得錯落有致、線條優美,從山底盤旋而上,整個山坡像一座座綠色的堡壘,一眼望不到邊的碧綠茶園和蔚藍的天空融為一體,萬畝茶海公園已見雛形。
茶海公園位于商南縣城東南7公里處,涉及富水鎮油坊嶺、龍窩、馬家溝、茶坊、王家莊、洋淇等6個村,由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商南縣沁園春茶業有限公司等10家茶葉企業共同承建,規劃總面積達2萬畝,其中,新建無性系茶園1.6萬畝,群體種4000畝,目前可采摘3000多畝。茶海公園的建設,還要從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總經理、林業高級工程師、茶海公園發起人劉保柱說起。
劉保柱1984年畢業于安康農業學校茶葉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原商南縣茶葉技術指導站。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劉保柱就遇到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年代,茶葉憑票供應變成了茶葉滯銷。在時任茶葉站站長張淑珍的帶領下,劉保柱和職工想方設法推銷茶葉。他們將茶葉簡單包裝,用兩周時間將1萬公斤滯銷茶葉銷售出去,商南茶葉開始走向市場。1985年成立了“茶葉聯營公司”,打開了商南茶葉發展的新局面,也為劉保柱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當商南茶葉聯營公司總經理的接力棒遞交到劉保柱手中的時候,他深深地感受到肩頭沉甸甸的重擔。“以前都是分散種植,茶葉品質參差不齊,雖然走上了聯營的道路,但企業是靠產品生存的,保證品質是關鍵,茶園升級換代迫在眉睫。”劉保柱暗下決心。想法有了,該怎么實施?他踏遍商南的山坡溝谷,深入田間地頭綜合考察了解當地氣候、土質、日照、水源等,只為找尋適合茶葉成長的最佳種植區。經過深入勘察,劉保柱最終選定富水鎮油坊嶺騾子溝作為開創茶葉基地的首塊陣地。通過前期準備、引進實驗,確定了安吉白茶、黃茶、陜茶一號、龍井43號、金牡丹等十五六個抗逆性強、品質優良、早晚搭配的品種。“2016年冬季,茶樹長得有一人高,山路不好走,車都開不進來。事實證明我們的品種選對了,種植效果很好,2017年開始大面積栽苗。”劉保柱回憶道。
為建好茶葉基地,優化茶樹品種,劉保柱經常奔走在種植一線,對各個山坡進行綜合規劃,要求做到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除草、統一施肥、統一防蟲、統一采摘、統一加工,讓一切生產工序環節都在可控范圍之內,確保產品的優良品質,一開始就使茶園種植走上了科技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發展之路。
在劉保柱的示范引領和苦心經營下,2018年,他們又引進商南縣沁園春茶業有限公司等多家茶葉企業共同承建,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加大基地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訂單農業,延伸產業鏈條,做優做強茶葉產業,打造茶海公園,6村10企產業實現大聯合,同時向王家樓、洋淇、王家莊、桑樹、黑漆河等村延伸發展,推動區域內茶葉由散變聚,走向規模化發展。催生茶旅融合新業態
依托當地良好的生態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茶鄉體驗游,讓茶海公園在傳統茶葉基礎上催生出茶園旅游新業態,走出以茶興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
山頭上,一座造型別致的小木屋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周圍碧草叢生,沿臺階而上,我們來到了小木屋,原來這是智能無人自助喝茶平臺——雙山自助茶室。
站在茶室陽臺上,抬頭是湛藍的天空,遠眺是別具一格的茶仙女雕塑。環顧四周,茶園美色盡收眼底,宛如置身綠色的海洋。吸一口新鮮的空氣,頓感沁人心脾。茶室內,客人們正在品茗賞景、談心聊天。
“我和家人朋友來過很多次了,這個季節茶山綠意盎然,香氣四溢,是品茶的好時候。約著家人朋友一起來,既能喝茶,又能看景,自由自在,心情都好了很多。”從商南縣城開車過來游玩的田先生笑著說。
為了方便游客品茶購茶,雙山茶業秉持“智慧旅游、自助喝茶”理念,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建造了3座自助茶室,游客只需微信掃碼,就可打開茶室大門,里面設置購買區和品茶區,可根據個人需求通過掃碼支付品嘗、購買,讓游客旅游、喝茶兩不誤,為茶友們帶來全新的茶文化體驗。
離開自助茶室,繼續蜿蜒而上,越過一個山頭,我們來到了觀光茶樓。順著劉保柱指著的方向望去,遠處“茶海公園”4個大字分散矗立在幾個山頂,擁抱著連綿起伏的20多公里的茶山。
茶海公園在建園時,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園,政府配套路網及水利灌溉建設,按照“產業綠色化、茶園區域化、加工清潔化”的思路,圍繞“生態、生產、生活”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以打造生態美麗、產業興旺、百姓富裕的產業綜合園區為目標,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多部門協作方式,立足富水鎮良好的土地生產資源,引進龍井、安吉白茶、中黃2號等優質品種。在推進過程中,配套修建了24.8公里的產業路,同時鋪設滴灌設施,并架設動力電,為下一步優化提升,致力于打造集茶園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度假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項目建設的主要推動者,富水鎮圍繞縣委“一心三帶五協同”總體規劃布局,落實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科級干部現場抓的“三抓”工作機制,實行分段分時分類管理,明確任務時限,全程跟蹤催辦,加快茶海公園項目推進速度,注重村集體、企業、貧困戶三方利益聯結,撬動企業、政府、銀行等資金1.1億元參與茶海公園建設,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我們采取宜茶則茶,宜林則林,林茶相伴的發展模式,著力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劉保柱介紹,林茶相伴是“一石二鳥”的策略,在非適宜區種上松、楊、柳、紅葉李、冬桃等樹木,一來可以綠化美化山頭,二來可以阻擋部分病蟲害,有利于提升茶園品質。按照茶旅融合的標準,公園內還建成了景觀小品、旅游步道、休憩平臺、茶品展廳、共享茶吧等配套服務設施,啟動了園區綠化、亮化、美化工作。依照“山上茶、山下果”的產業格局,山坡腳栽植了連片的五月桃和冬桃,山谷平地建起了1.2萬畝狝猴桃產業園。“現已基本實現了四季常綠、四季有花、三季有果,游客來到這里,感覺既是茶園,又是花園,還是果園,能休閑、度假,也能體驗、娛樂。”
“錯過了春茶采摘的季節,下個采摘季,我一定要再來一次,親身體驗采茶樂趣,學習茶藝文化,在這茶園中,品一壺自制新茶,肯定別有一番風味。”西安游客周女士充滿期望地說。鼓起群眾錢袋子
5月18日上午,伴著初夏微煦的陽光,綠意蔥蘢、逶迤綿延的茶山里,茶農像蜜蜂一般忙碌著。
60歲的馬長海正在指導茶農施肥。馬長海是富水鎮油坊嶺村離職的村干部,2018年從村上退休后,就來到茶園工作,因為懂技術,修剪茶樹、爬坡坎,修建茶樓、管理茶園的工作都做,也給茶農培訓和指導。
“從退休到現在干了3年多了,一年雜七雜八的收入有3萬多塊錢,挺滿意的,最近正是除草的時候,前一陣子一直下雨,活也干不了。這幾天終于晴了,大伙都干得很起勁。”說話間,馬長海又彎下腰除起草來。
讓茶園規模化、科技化、產業化發展,是實現產品升級換代的必經之路,也是茶農增收的現實需要。茶葉產業用工量大,栽苗、除草、管護、修建、采摘、加工……工序瑣碎,機械又代替不了。為了提高農戶種植管理技術,縣茶葉聯營公司累計培訓茶農2000多人次。“種茶和采茶門檻低、易操作、技術要求不高,通過簡單培訓,大家都能掌握,而且茶園建在這里就搬不走了,是一項長期的增收產業,建在群眾家門口,他們利用零散時間干活,收入還不錯,都搶著要來。”劉保柱說。
我們也了解到,群眾在茶葉基地有多個收入來源。勞務報酬是其一,冬季補苗、清理渠道,春季施肥、采摘、加工,夏季除草、修剪,年用工量可達1.2萬多人次,累計發放勞務報酬400多萬元,戶均增收2600元以上,還帶動有從西峽、丹鳳、山陽前來務工的群眾;土地出讓金是其二,每年的11月,公司會提前結算下一年度的流轉費用,根據平地、溝臺、坡地的租金標準,村民少則收入1000多元,多則六七千元不等,目前已累計發放地租100多萬元;入股分紅是其三,公司拿出國家扶貧開發資金的60%分給貧困戶作為股金,其中8%作為利潤分紅,按照扶貧產業入股協議,可收入1萬至2萬元;退耕還林反補農戶是其四,每畝1200元;免費提供茶苗,讓群眾利用房前屋后及零星土地自主種茶是其五,在免費提供茶苗的基礎上,公司還免費覆膜、培訓、指導技術,采摘之后統一上門收購,讓茶農無后顧之憂。
面前的一片茶地里,十五六個茶農正在除草,油坊嶺村55歲的陳邦全開心地告訴我們:“公司的政策好,扶持我在自己家門口種了3畝地的茶,加上在茶園務工、除草、施肥、采茶等,有活就干,一年能收入兩三萬元。這幾年干下來,我在鎮上都給兒子買下房啦!”
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農、配股分紅、技術培訓、扶持發展的產業帶貧機制,周圍村上的2000多名村民通過種茶、務工、分紅等方式增收致富,實現了“國土增綠、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一園多贏,確保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技能單一人群穩定增收致富,80%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依托現代農業產業長廊和萬畝茶海公園建設實現了脫貧增收致富。
“我們茶葉聯營公司要積極履行國有企業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通過發展茶產業,鼓起群眾的錢袋子,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把綠水青山好顏值轉換成金山銀山好價值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近3年來,茶海公園已帶動全縣1322戶4489人人均增收3500元。”說起茶海公園的發展目標,劉保柱充滿了自信。
商南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朱熙敏說,商南全縣茶園面積已達25萬畝,其中,豐產茶園12萬畝,可采摘茶園19萬畝,實現了“人均1畝茶”。現有茶葉加工廠有200多家,5萬多人從事茶產業種植加工,年加工茶葉6500噸,產值10個億,戶均增收5000元。下一步,商南縣將以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抓手,繼續在引進新品種、提高茶品質、做優茶品牌上做好文章,努力在鄉村振興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