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發展勞務經濟,壯大二三產業,以城鎮化的思路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既要大力發展農村產業增加農村經濟總量,“擴大分子”,又要大規模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減少農村人口,“縮小分母”。要堅定不移地走培訓農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之路,整合全縣職業培訓資源,大力實施“人人技能工程”、“陽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訓項目,力爭農村每戶有1-2人掌握一門實用技術,做大以“鎮安家政女”為代表的勞務品牌,促使勞務輸出由體能型向技能型、數量型向質量型、自發型向組織型轉變,努力增加農民勞務收入。要把加快城鎮化建設作為減少農民的根本舉措,大力實施城鎮帶動戰略,在抓好縣城建設的同時,加快以邊貿集鎮和高速公路、木王森林公園沿線的小城鎮建設,深化城鎮土地、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農民進城門檻,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鼓勵先富起來的農民進城買房定居、務工、經商辦企業,變農民為市民。支持農村能人興辦企業和外出打工返鄉創業,加快發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等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增加收入。
4。深化農村改革,集聚創業要素,以資本化的理念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生產要素集聚,激發農民創業熱情,引導農民把積蓄轉為投資,把農村閑散資金集合起來,把資金轉為資本、資本變為股本,參與創辦實業,不斷增加農民的資本性收入。積極推進農村集體林權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等體制改革,明晰產權、放活經營、規范流轉,使農民在產權經營過程中獲得收益。鼓勵農民通過房屋、農機具等財產出租取得收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從事農業規模開發,積極探索采取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規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使農民在自愿、有償流轉的閑置土地過程中獲得財產性收益。
5。落實惠農政策,加大三農投入,以可持續的戰略促進農民增收。落實支農惠民政策,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方面。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切實落實退耕還林、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民生八大工程”等惠農政策,按時足額兌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等政策補貼,增加群眾轉移性收入。加強農民負擔監管,規范“一事一議”,清理不合理的涉農收費項目,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實現休養生息減負增收。加強農資市場價格監管,防止農用物資價格過快上漲,大力推廣農業節本增效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有序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增加對“三農”信貸支持;積極發展政策性、商業性農業保險,減輕農民因災損失。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加強農田水利、沼氣能源、農村安全飲水、天然林保護、農村通達工程等項目建設,夯實農民增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