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積極打造“五位一體”勞務輸出發展模式
本報通訊員 冀新鵬
今年以來,我市按照中央和省上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的安排部署,在“拓展就業渠道、強化培訓賦能、提升就業服務、鍛造勞務品牌”上下氣力,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專業培訓、規范管理、全程服務”的路子,形成了訂單—培訓—鑒定—就業—服務“五位一體”的勞務輸出發展模式,實現了由自發無序外出向有組織定向輸送轉變、體力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轉變、單純型輸出向創業型輸出轉變、粗放型輸出向品牌型輸出轉變。截至11月底,全市脫貧人口實現務工就業26.8萬人,13.6萬戶有勞動力的脫貧家庭全部實現“至少有一人就業”的總體目標,“零就業戶”全部清零;開展脫貧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1.7萬人次,173家社區工廠和282家幫扶基地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3.02萬人,4.06萬人實現公益性崗位就業,牢牢穩住了就業基本盤。
拓寬渠道促就業
“前山后山交通不便,過去日子難熬得沒法說。”30歲的徐毅4年前從商州區楊峪河鎮金雞村二組搬遷到楚山社區移民小區,去年去西安參加服裝技能培訓,回來后就進入社區工廠——天姿衣格服裝有限公司上班,每月固定工資3000元。“我家住在10號樓,公司就在8號樓,中午廠里還免費管一頓午餐,生活質量一下子提高了。”徐毅說。
我市歷來注重扶持就業載體吸納就業,鼓勵引導縣區招商引資勞動密集型企業開辦社區工廠,推動就業幫扶車間、社區工廠健康發展、壯大升級,進一步提升崗位供給,增加就近就地吸納就業的能力。當前,全市社區工廠和就業幫扶基地共計440家,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超2.8萬人,其中脫貧人口8200多人。
“今年以來,洛南縣公益性安置脫貧勞動力就業5351人,幫助‘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穩定家庭收入’的脫貧未就業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洛南縣人社局局長張俊說。
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是解決“三無”人員就業難題的有效舉措。今年,我市按照“誰用人、誰管理”的原則,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對“三無”勞動力的就業和兜底保障作用,保持公益在崗位規模總體穩定,全市公益性崗位安置脫貧人口超4.06萬人。
1991年出生的劉云,家住山陽縣銀花鎮葉家灣村,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開辦養豬場。“今年6月份我注冊成立了山陽縣成全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多虧了大學生創業擔保貸款20萬元,才解決了疫情防控期間的燃眉之急,讓合作社渡過了難關,走出了困境。”劉云感嘆道。
扶持返鄉創業,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一個途徑。我市不斷加強返鄉創業載體建設,優化完善功能,為脫貧勞動力等創業人員提供培訓、貸款、開業指導等“一站式”創業服務。深入開展創業擔保貸款信用鄉村建設,降低擔保門檻,引導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創業帶動就業,幫助有條件的脫貧人口自主創業。今年以來,累計為農村自主創業農民發放創業貸款6800多萬元,占到個人創業貸款的78%。
與此同時,我市按照“以需求定培訓,以培訓促就業”的工作思路,積極與南京等地對接,堅持“由點到面、由少到多、由會到精”的方法,加大訂單式培訓力度,提升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技能,進一步做到崗位要求與個人技能精準對接,不斷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競爭力和就業率。
優化服務保就業
今年以來,我市積極應對疫情影響,通過持續優化就業服務促就業保就業。全市上下扎實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系列活動,通過召開現場招聘會、網上直播帶崗等“線上+線下”的方式,搭建互動平臺,推介就業崗位信息。截至目前,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會206場次,為農村勞動力等就業群體提供就業崗位4.35萬個。積極組織“點對點”輸出務工服務,發送務工專車420輛,有組織“點對點”輸送外出務工人員1.53萬人。
市上還修訂完善了《就業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了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標準。結合市域經濟產業發展實際和新職業新業態工種培訓要求,依托國家康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大康養類產業人員培訓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脫貧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1.69萬多人,培訓后就業率達到35%以上。
同時,持續深化脫貧人口和三類人員就業信息動態監測幫扶機制,扎實開展每月例查,全面掌握務工情況,嚴格落實風險預警月報制度,及時對風險戶進行針對性幫扶,當月發現的有就業意愿的失業風險戶,在下月同期之前幫扶到位實現風險消除。
我市還充分發揮商洛駐南京勞務工作站的職能,為外出務工勞動力提供更加全面服務,讓他們在穩定就業的同時感受到了歸屬感。
破解難題穩就業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人照看,沒法外出打工。后來,社區引進手工花制作項目,我參加培訓學習,現在我在社區工廠手工花制作車間,每月能掙1600多元,家里活兒也不耽誤。”丹鳳縣鳳冠新城社區搬遷戶劉淑霞說。據了解,鳳冠新城手工花制作項目累計帶動當地500多名居家婦女實現就業,幫助300多戶脫貧家庭實現穩定收入。
“十三五”期間,我市有19.45萬名群眾搬出大山,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服務工作任務異常艱巨。我市聚焦搬遷群眾就業難的問題,著力破解難題,穩定就業,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一方面,持續健全搬遷點就業服務站和幫扶工作隊的幫扶機制,按照網格化管理制度,落實責任到戶到人,實行動態監測閉環管理。建立健全搬遷小區勞動力就業臺賬,精準實施易地搬遷“零就業”戶動態監測,完善失業風險預警和快速幫扶工作機制,對監測發現的失業人員,從登記之日起1個月內幫助其實現就業。另一方面,加大易地搬遷點的產業配建力度,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建立社區工廠,擴大易地搬遷點就近就業吸納能力。市、縣區積極跟進認定,落實幫扶政策,及時兌現補貼,幫助社區工廠發展壯大,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同時,積極組織各類就業創業專項活動和扶志扶智大講堂,宣傳政策措施,傳遞先進理念,開展就業服務,提升搬遷點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目前,全市搬遷點有勞動力戶4.37萬戶,全部實現“每戶有一人就業”的總體目標。300戶或800人以上大型搬遷點68個,設立就業服務窗口68個,配備工作人員118名。
優化品牌強就業
從一名農民到成為一名專業月嫂,家住鎮安縣高峰鎮的黃亞一直對當地人社部門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很是感激。2021年10月,黃亞經村上就業信息員介紹參加了90天的理論和實操培訓,并通過職業技能鑒定考試拿到了初級育嬰師證書和母嬰實訓結業證書,從此開啟了她的家政從業之路。“感謝政府為我們這些學歷不高的農村婦女提供了這么好的技能培訓,讓我們的人生有了轉變的機會!”黃亞說。
我市堅持以提高勞動者技能、提升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目標,鼓勵引導技能培訓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大中型企業積極參與實施技能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出一批具有商洛特色的勞務品牌,提高寧商勞務輸出質量,不斷發展擴大寧商勞務輸出影響力。在品牌培育上,重點對從事家政育兒、汽配修理、特種車輛駕駛等行業進行培植,要求承擔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必須在人社部門備案且教學場地、實操設備達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具有國家認可的對應專業中級以上職稱資格,同時培訓結束符合職業資格認證條件的還須及時開展職業資格等級認證,通過省、市第三方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鑒定機構對培訓質量進行嚴格考核把關。
目前,“鎮安月嫂”“洛南嫂子”“商南技工”“柞水汽配工”等勞務品牌初具規模,進一步增強勞務輸出的品牌帶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