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助力鄉村振興
本報通訊員 溫振友
5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
10支省級科技特派員產業技術服務團;
7支市級科技特派員產業技術服務團;
50名國派團專家,111名省派團技術人才,475名市級科技特派員,115名“三區”人才;
科技服務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服務企業、合作社、產業基地等經營主體305家,開展現場產業技術服務和現場示范345場,培訓本土實用技術人員3100多人次,輻射帶動群眾6萬多人。
……
一組組數據,是我市開展科技人才幫扶以來,每一位科技特派員用汗水和智慧澆筑的成果。
今年以來,我市搶抓人才“組團式”幫扶政策機遇,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創新“一對一”幫扶、“N對一”服務、“點對點”合作等幫扶模式,鼓勵科技領域專家人才“組團式”向基層一線流動,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團在鄉村振興及產業發展中的科技和智力支撐作用,點燃鄉村振興“智力引擎”。
集聚優勢力量 開展“一對一”幫扶
聚焦“三覆蓋兩促進四個明顯提升”“組團式”幫扶目標,我市按照“一縣一團、一產一策”,積極對接5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10支省級科技特派員產業技術服務團。從全市475名科技特派員和115名“三區”科技人才中,擇優選拔61名科技特派員,組建7支市級科技特派員產業技術服務團。并逐團簽訂服務承諾書,精準服務食用菌、林果、茶葉、中藥材、養殖等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和“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等本土人才培養幫帶,推動科技特派員由“單兵作戰”向“組團幫扶”轉變,實現國省市三級聯動,縣(區)及農業主導產業技術指導全覆蓋。
“從科技特派員到科技特派團,這是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既然是組團,就不能‘單打一’,而是要追求‘1+1>2’的效果。”市科學技術局局長谷曉旭說。
為此,市科技局組織各縣區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與國省市科技特派團開展幫扶需求與服務事項精準對接,確保人才忙到點子上、幫到關鍵處。按照“產業+人才+項目”模式,組織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依托國派團專家人才優勢,申報科技部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專項項目5項,資金1500萬元,讓“科技興產”實起來。
組團奔赴基層 開展“多對一”服務
“鏈條化發展是產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對技術服務的需求呈現零碎化、差異化、多元化,由單一專業領域的專家人才組團服務,可以為企業解決一個點的技術難題。要打通整條產業鏈技術‘堵點’,就需多個專業領域的人才進行集中指導,滿足產業鏈多元化的技術需求。”陜西夏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羅鐵柱說道。
“企有所呼,我有所應。”針對產業鏈條對技術服務的差異化需求,我市科技部門通過一線“把脈問診”,梳理112條幫扶需求“菜單”,“以菜單選師傅”,將不同專業領域的科技特派團專家人才進行機動編組、混合編組,為企業和產業鏈提供“多對一”的“靶向”服務,實現全鏈條“對癥開方”。國省市三級科技特派團35個產業技術指導組,巡回奔赴各縣區,深入田間地頭、產業園區、產業示范基地等305家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解剖麻雀式”調研、“專家問診式”服務等活動345場次,讓企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等隨時隨地能掛上“專家號”,做到了“有問必答、有題必解、有求必應”,先后解決企業及產業發展“疑難雜癥”130個,引進新品種45個,示范推廣新技術75項,轉化應用技術成果55個,把實事辦到企業和群眾的心坎上。
整合優質資源 開展“點對點”合作
為激發科技人才“組團式”幫扶的最大效能,我市明確要求每年每個幫扶產業組示范轉化科技成果1—2項;每個科技特派團指導帶動幫扶地引進、轉化和推廣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模式不少于10項(個)。實現創新驅動向市場端、需求側精準傳導,不斷提升產業基礎實力。
圍繞“3+N”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在總結借鑒洛南縣與南京市江寧區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創新開展“縣團點對點”科技合作,在人才“組團式”幫扶中加速科研成果在商洛落地轉化。支持柞水縣以商洛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國家創新型縣為依托,聯合國省市科技特派團專家人才隸屬單位,開展羊肚菌種植技術課題攻關,實現了產業化種植,畝均產值可達5萬元以上。并建成食用菌技術轉移轉化先行示范基地,培育了富硒木耳、姬松茸,填補了商洛市場的空白。探索開展“團企點對點”科技合作,用好14名反向科技特派員資源,組織反向科技特派員工作組深入16家企業開展“暖企”服務,征集企業技術、人才等需求20個,牽線企業與陜西科技大學等6所高校達成校企合作協議,為陜西和豐陽光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7家企業爭取秦創原引用高層次人才項目,到位資金272萬元,不斷擴大人才“組團式”幫扶效應。
科技幫扶、共贏發展。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擰成一股繩、聚成一條心、勁往一處使”,通過“組團式”幫扶,帶來新的發展理念和現代化管理經驗及技術,為我市鄉村振興點燃了新引擎、增添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