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到市場凈化,回顧一年來種業各個領域的新變化、新成績,正在海南三亞參加2022中國種子大會的專家紛紛表示,種業振興行動開了個好局。
帶領團隊在三沙發現永興棉花,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國道去年最重要的收獲之一。這一多年生、半野生種陸地棉被列入全國農作物十大優異種質資源,對深入了解陸地棉的馴化歷史和拓展遺傳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種質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源頭。2021年,我國開展了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迄今已新收集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分別達到11萬份、6萬份和5萬份,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農作物、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
會場熱烈討論之際,40公里以外,一座國家級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建設正酣,已收集全球各地約11000種野生稻品種。“野生稻是未來水稻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最基礎的自然材料,我們進行了搶救性收集并安全、有效保存。”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慶文介紹,該項目將打造世界一流的野生稻優異種質資源收集鑒定和開發利用平臺。
一年來,創新攻關持續推進,部分品種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去年11月,廣明2號等3個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通過審定,填補了國內空白。
“有沒有”方面逐步突破,“優不優”也成為育種科研人員的關注重點。“通過挖掘產量和品質之間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我們將利用更好的基因組合培育新品種。”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王豐說。去年,該研究所選育的多個絲苗米新品種通過認定,較好兼顧了高產、優質、抗病特性,目前正與企業合作推廣。
作為種業創新的關鍵主體,企業正加快聯結科技和資本,打通研發和市場。
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與科研院所合作,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結合,解決了脆稈稻、高蛋白玉米、抗黃萎病棉花的產業化難題。該公司總經理張琴說,合作過程中科研單位逐步深入了解并適應商業化育種,以市場化為導向優化研究思路。
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斷完善,讓企業有了更多獲得感。2021年,經歷長期維權,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訴白玉菇菌種侵權案終審獲得勝訴。該公司負責人張文宏說:“侵權者付出了沉重代價,企業很受鼓舞。”
2021年7月,農業農村部啟動了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各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設立執法機構開展執法。今年3月,新修訂的種子法正式實施,擴大了保護范圍,延長了保護環節,提高了懲罰力度,降低了維權難度。一年來,我國植物新品種案件同比增長88.7%,品種權人勝訴率超過70%。
市場環境持續改善,參會企業人士對發展前景信心十足。從2015年到2021年,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營收從15億元增加到35億元。“未來,中國種業市場容量和行業集中度將較快提升,龍頭企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該公司監事會主席彭光劍說。(記者趙穎全、羅江、陳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