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在屏幕上激烈進行著。只見艙內各個戰位上的官兵嫻熟地操作著兵器,熒屏交相閃爍,不斷更新著畫面和數據。這不是電影,是某地導部隊日常訓練的內容。
建營60多年來,該營無數次隨時代發展而升級改造:由從零開始勤學苦練的“小白”,到完成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再發展成適應信息時代的“高大壯”。
新京報記者 陶冉 通訊員 張雷 劉川 高思峰 周雪峰
高空攔截“敵機”
八一前夕,中部戰區空軍地導某營的訓練場內,地空導彈兵們整裝待發,期待著一場屬于他們的“高空戰斗”。
訓練場上接到上級指揮所通報:“敵機”多批多架向我空防要地襲來,命令及時捕捉目標,模擬發射。
警報聲響起。營長文曉亮躬身鉆進兵器艙,儀表儀器布滿戰斗空間。
艙內各個戰位上的官兵,盯著電子屏幕。排長艾明正緊盯著操作平臺上的熒屏,信號交相閃爍,不斷更新畫面和數據。每一次信號閃爍,都隱藏著龐雜的戰斗信息。
地空導彈兵從容關注著戰情變化,等待指令,手上切換著旋鈕與按鍵,動作平穩而堅定。
“發現目標!”報告聲未落地,地空導彈兵手下的“鼠標”迅速移動,所有目標被一一鎖定。
“發射!”接收快速準確的操作和口令后,軍士徐東按下發射按鈕。
顯示屏上信息反饋:“敵機”被成功消滅。
“地導部隊打仗很少用槍,用的是鍵盤、開關和按鈕。”徐東介紹,他的角色就像是使用槍械時扣動扳機,瞄準等環節需要各個戰位上的戰友互相配合。
地導武器系統組成復雜,想要把武器裝備運用得如臂使指,需要反復磨合。徐東追求地導武器和自己的無間磨合,“一秒一秒摳時間,才有可能一招斃敵”。
創新戰法屢建奇功
“為表揚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者,特頒發此獎狀,以資鼓勵。全國科學大會,1978年。”該營榮譽室里,這張發黃的獎狀,見證著無上榮耀。
中部戰區空軍地導某營組建于1958年12月26日,當時裝備的蘇制薩姆-2型地空導彈,技術精密,難以掌握。來自空軍高炮、雷達、探照燈、航空兵等部隊官兵,在從未接觸過導彈的情況下,勤學苦練,僅用3個月,熟練駕馭這條導彈“神龍”。
1959年10月7日,該營擊落1架臺灣國民黨空軍美制RB-57D高空偵察機。這是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
上世紀60年代初,臺灣當局利用美國提供的更為先進的U-2型高空偵察機,對大陸縱深地區實施新一輪戰略偵察。1962年,該營轉戰大江南北,拉開了地空導彈兵“拉著導彈打游擊”的作戰序幕,此后成功擊落多架U-2飛機。
我國首次擊落U-2偵察機后,敵人在飛機上加裝了告警裝置。面對敵人裝備升級,官兵們潛心攻關,創新出地空導彈“近快戰法”,為擊落U-2做出巨大貢獻。
國土防空那些年,官兵們在幾十萬公里的漫漫征程中展開“游擊戰”。五下江南、六上西北,轉戰幾十個陣地,蹲山溝、走戈壁,風餐露宿是他們戰斗生活的常態。
“過去‘近快戰法’的出爐,就是軍事民主的結晶。創新不只是技術骨干的事,普通官兵同樣大有可為。”文曉亮說。
劍出鞘,“敵機”落
隨著時代發展,地導部隊在轉型升級中面臨諸多考驗。過去是“千里打游擊”,讓裝備“動”起來;如今是“體系一張網”,讓部隊“聯”起來。
部隊鐵路輸送時,如何將裝備武器快速定位在火車平板上,一直是地空導彈部隊面臨的難題。工程師高文井牽頭研發出“鐵路裝卸載輔助定位裝置”。借助這個裝置,駕駛員可以根據距離及角度信息,實現車輛快速準確定位。
去年,該營赴千里之外執行任務,面對全新的高難作戰課題、陌生的復雜作戰環境,從指揮班子到操作號手,經歷了千百次的模擬訓練、戰斗操作。
演習當天,在導演部臨機導調下,發射前由該營臨機決策最終發射方式,操作號手憑借過硬訓練水平迅速應變,成功完成導彈發射,擊中目標。
“戰場環境瞬息萬變,但我們有底氣臨危不亂。”文曉亮介紹,在前期備戰訓練過程中,為了提高戰時協同效率,戰勤班自創了“加壓訓練法”。訓練前加跑三公里跑,提高心率后,登艙立刻進行操作。佩戴負重護腕進行負重訓練,提高操作穩定性,通過反復訓練把操作形成肌肉記憶、條件反射。
短暫休整后,“敵機”再次來襲。艙內只聽得見操縱兵器的聲音和清晰的口令聲。“穩定跟蹤!”……“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