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徐州7月25日電 題:江蘇睢寧:掛職干部“身”“心”扎根基層催化鄉村振興
作者 朱志庚 顧士剛 李彥軍
“村里來了一位戴著黨徽的包片鎮長,多虧有他幫忙,不僅通過法律途徑追回村里賣苗木的18萬余元欠款,而且給我們上了一堂法律課,以后我們要學法、懂法、用法……”近日,在江蘇省睢寧縣梁集鎮梨園村,76歲老黨員張兆彩說。
2021年9月,江蘇省徐州市委組織部選派機關干部赴鄉鎮掛職鍛煉。徐州市委政法委執法監督處四級主任科員王安敬被選派到睢寧縣梁集鎮掛職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教育、衛生工作,重點包片梁集鎮梨園村。“作為一名掛職干部,不僅要身在基層,更要心在基層。實實在在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在鄉村振興的一線接受歷練,砥礪成長。”王安敬說。
察看比較水稻長勢。 顧士剛 攝梨園村是梁集鎮最偏遠的一個村,戶籍人口2459人,常住人口890人,耕地面積2385畝,徐洪河把村子一分為二,村民交通往來只靠一條小船。經過深入調研走訪,王安敬結合梨園村發展實際,從轉變發展思路、樹立法治思維、關注民生工程、加強村“兩委”班子隊伍建設等方面,給梨園村注入“源頭活水”,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6月13日,一臺無人播種機在麥茬地進行水稻播種,這是王安敬積極對接揚州大學院士團隊,在梨園村建設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該項目開始時卻不順利,“聽說你在我們梨園村只呆1年,最后虧的還是我們老百姓,折騰啥呀。”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村里的“劉王頭”連珠炮兒似的數落開來。王安敬意識到,轉變村民的發展思路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
法律工作者為梨園村免費提供法律服務。 顧士剛 攝“要相信科學,王鎮長幫我們村對接上揚州大學院士團隊,這是我們村發展現代農業的契機。我們村兩委班子成員7人先做,損失是我們的,豐收了是村集體的,少數村民有顧慮可以理解,但我們村的發展等不得。”梨園村黨總支書記劉歡說。
7月19日,王安敬和村民代表到田里檢查水稻長勢,大家一致認可試驗效果不錯。“大略算一下,使用無人播種機播種,每畝地先期能省200元到300元。看這水稻長勢,經過科學管理,平均每畝地可收獲1400斤到1500斤水稻。綜合統計下來,每畝地可增收500元左右。”劉歡笑著說,下一步,梨園村擬在試點基礎上擴大規模,帶動種植大戶改革種植方式,帶動農戶增收。
2020年,梨園村僅憑口頭協議將苗木賣出,有18萬余元賬款始終未能收回。“找不到人,電話聯系不上,沒有書面合同,沒有欠條,群眾都怪我們工作失職。”梨園村會計葛孝輝惱火地說。
荷葉田田環境美。 顧士剛 攝王安敬上任后積極邀請法律工作者開設法治講堂,強化村干部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同時,幫助搜集梳理證據,今年7月8日,經庭外調解,雙方簽訂還款協議,幫助村里追回欠款。
2021年秋收時,剛到任不久的王安敬在趙莊組走訪時發現一塊30畝的“零星地”,全組82戶每家都分得一點。“劉書記,我建議村集體合作社把這塊‘零星地’流轉過來種蓮藕。”王安敬向鎮里農技專家請教,又到蓮藕種植大村調研,建議梨園村集體合作社流轉這塊“零星地”,利用徐洪河優質水源種植高品質蓮藕,預計每畝最低有3000元收益。現在蓮藕長勢良好,周邊環境優美,空氣甜潤,王安敬經常和村民到這里賞蓮。
“融入,是掛職干部的第一課。掛職干部融入鄉村,是點燃鄉村振興的催化劑,從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情干起,干到群眾心坎上,干出團結一心好局面。”梁集鎮黨委書記薛生龍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