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新引擎】
◎劉 丹
本報記者 喬 地
實習記者 孫 越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不僅解決了本省近1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每年外調原糧及制成品超過400億斤,農產品出口遍及世界137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基于原材料、交通區位、勞動力等優勢,河南逐漸成為全國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貢獻了全國1/2的火腿腸、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摸索出了食品產業發展新路徑。
從“大糧倉”邁向“大廚房”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消息,今年河南夏糧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總產量和單產再創歷史新高。“河南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可替代。”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說。
近年來,河南以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為重點,持續推進食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截至2021年,河南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占全國近1/10,面及面制品產量約占全國47%,米面速凍制品約占全國66%,肉類加工產品約占全國70%,乳制品約占全國13%,果蔬飲料約占全國15%。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河南省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振杰曾表示,面制品在河南食品工業的發展中占有相當大的分量,縱觀河南的面制食品發展,從以往的掛面、方便面,到后來的面食速凍食品,比如蔥油餅、餡餅、煎餅等,在全國的影響力都非常大。另外,還有憑借饃片崛起的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辣條界“扛把子”衛龍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龍)等,都是在小麥加工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且從主食生產往休閑食品加工方向發展。
除了制成眾多讓人回味無窮的美食,河南還圍繞小麥探索出眾多工業化產品,讓深加工后的小麥身價倍增。在河南鶴壁的河南飛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麥經過深加工,生產出了結晶葡萄糖、麥芽糊精、谷朊粉、果葡糖漿、功能性糖以及各種副產品。
河南省政協人口與資源環境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長谷建全說:“河南在以小麥為代表的糧食作物的產量、種業研發、深加工能力上有很大優勢。依托農業發展工業,依托工業發展反哺農業,河南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截至2021年末,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970家,其中國家級77家、省級893家。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整個農產品加工業的長足發展,推動河南實現由“國人糧倉”到“國人廚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轉變。
“食品之城”從賣產品到定標準
南街村、雙匯、衛龍……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品牌,都出自河南省食品名城漯河市。黨的十八大以來,漯河食品產業高歌猛進。立足農業、畜牧業興旺的優勢,圍繞打造最具競爭力的中國食品名城,漯河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食品產業規模已達2000億元。
據介紹,漯河食品涵蓋18個大類、50多個系列、數千個品種,形成了以雙匯集團等為代表的肉類加工產業集群,以衛龍、河南省南街村(集團)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糧食深加工產業集群,以漯河太古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河南統一企業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飲料產業集群,以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大恒源)、漯河市高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果蔬加工產業集群,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鮮肉單品產量等均位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漯河不斷深化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加快食品研發平臺創新步伐,在幫助企業解決共性技術問題、研發新產品、降低生產成本過程中,不斷壯大相關平臺。國家級、省級食品類研發平臺已達84家,食品企業每年研發新產品300個以上。
在位于漯河市臨潁縣的中大恒源,梔子黃、辣椒紅、紅曲紅……眾多天然色素產品令人目不暇接。
“我們主導或參與了16項天然色素標準和48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通過了15項質量管理等相關體系認證。”中大恒源董事長文雁君介紹,企業還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60多項自主核心發明專利,梔子黃、姜黃產銷量全國第一,并出口歐美日韓等國家。
“2021年3月,全國首個《高直鏈玉米抗性淀粉(RS2)》團體標準在我們這里產生,讓高直鏈玉米抗性淀粉這種低熱量、高膳食纖維含量的食品配料,更有保障地走進了食品加工車間。”漯河市食品公共研發平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越來越多的“漯河標準”不斷產生。據介紹,漯河市主導和參與了近百個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在全國率先發布《調味面制品》《魔芋即食食品》等五項團體標準,中大恒源、漯河臨潁親親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填補了植物提取、運動保健食品等行業監管標準空白。
今年3月,響應河南省委號召,漯河高標準籌建的省食品實驗室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任發政與漯河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按下河南省食品實驗室建設“加速鍵”。
積極搶跑預制菜產業新風口
近年來,伴隨著消費升級、生活節奏加快,以及速凍鎖鮮、冷鏈物流、信息網絡等技術發展,預制菜成為食品行業的時尚新寵,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之下,預制菜不僅暖了食客的胃,也打開了新的細分賽道。
河南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王瑞國認為,食品產業是朝陽產業,預制菜則是食品領域中的朝陽產業。初步統計,2021年河南省預制菜產業規模150億元左右,規上預制菜工業企業40家。
梅菜扣肉、紅燒獅子頭等中華傳統菜肴,小酥肉、丸子等火鍋食材,自加熱米飯、拌飯等方便快餐……今年6月底,河南省預制菜產業發展推進會議在漯河市召開,品種豐富、包裝精美、加熱即食的各類預制菜肴吸人眼球。
同日,在河南省新鄉市,河南預制菜創新孵化園招商說明會在該市原陽縣召開。繼河南餐飲中央廚房產業園、河南速食產業園之后,河南預制菜創新孵化園項目落戶原陽,進一步夯實原陽縣打造國內最大的預制菜全產業鏈的基礎。
“長期以來,河南食品工業總體上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精深加工占比低,呈現‘大群體、小規模’的特征。”河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思念集團創始人李偉認為,預制菜是一種業態創新,通過加大對預制菜的研發和生產,河南食品工業能夠再上一個臺階,真正實現從“國人廚房”到“世界餐桌”這一宏偉目標。
“預制菜一頭連接田間地頭,一頭連接市場餐桌,能夠有效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食品工業大省、農業大省、消費大省,做大做強預制菜產業,是河南省加快食品工業優勢再造和換道領跑的重大機遇和重要抓手。
據了解,當前河南正在研究制定綠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的目標。其中,預制菜是支撐綠色食品集群建設的“六大專項行動”之一,預制菜產業已經成為河南綠色食品業發展的熱點。
“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品牌不斷提升,河南大糧倉、大廚房、大餐桌、大市場的地位不斷加強。”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