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 (徐婧)位于北京南中軸線西側先農壇內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是研究和展示中國古代建筑歷史文化與營造技藝、先農壇歷史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近年來,該館圍繞基本陳列,制作并推出了“中華古建”系列專題展覽,對不同類型古建筑歷史文化進行詳細解讀,還恢復了清代耤田,讓游客在辨識五谷中了解傳統農業。
在北京近日組織的“歷史文化‘金名片’綻放新光彩”主題采訪中,該館館長薛儉介紹,在15世紀到20世紀的近600年間,先農壇作為合祀先農、太歲、五岳、五鎮、四海、四瀆、風云雷雨、四季月將等諸神的皇家壇廟,多次留下明清兩代帝王“親耕享先農”的歷史足跡,經歷了數百年的輝煌。
辛亥革命后,先農壇結束了作為皇家壇廟的歷史功能,1915年作為先農壇公園面向社會開放。民國后期,先農壇北外壇區不斷被蠶食,最終導致北外壇墻被逐漸拆除,北外壇區最終也成為底層市民和流民的居住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先農壇的保護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知名人士的重視。1981年,一批全國政協委員和文物古建專家視察先農壇,呼吁成立中國第一家古代建筑博物館;1987年,北京市文物局對先農壇文物建筑群進行了搶救性修繕保護;1988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正式成立,1991年9月對外開放。
圖為游客在位于先農壇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內參觀。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在先農壇拜殿內,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殿中的巨大藻井。藻井共五層,每層的宮殿形制各異,極為精妙,在它的下方四周,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各個時期發展情況的介紹。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圍繞該館的基本陳列——“中國古代建筑展”“先農壇歷史文化展”,制作并推出了“中華古建”系列專題展覽,針對不同類型古建筑歷史文化進行詳細解讀。
在先農壇歷史文化展內,可見古代祭祀陳設、禮器,用于先農祭祀的中和韶樂;中國古代建筑展則通過展示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歷程、營造技藝等,為游覽者系統梳理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
學習辨識中國傳統五谷“稻、黍、稷、麥、菽”,“圍觀”皇家耤田的今日風貌……走出古代建筑展廳,游客可通過辨識五谷了解農耕文化。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先農壇圍繞耤田舉辦了多次農耕活動,水稻插秧、麥子收割等結合時令又充滿趣味性的活動,讓線上觀看的網友了解傳統農業,體會農耕中的歷史文化內涵。
未來,先農壇還將圍繞農耕文化開展更多科普教育,讓更多人走近農業,了解“種子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