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中國開啟建設科技強國新階段
中新社北京6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技界6日提出,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從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第12位,開啟了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
中共中央宣傳部當天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科技創新發展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了上述信息。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中國科協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張玉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共同出席發布會,介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建設科技強國”有關情況,并回答媒體提問。
王志剛表示,十年來,中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國家行列,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他強調,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新的變化。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侯建國表示,中科院自覺擔負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在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骨干引領作用,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在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方面,中科院集結精兵強將開展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產出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重大原創成果。
在建設國家創新人才高地方面,在2021年發布的全球“高被引學者”名單中,中科院194人次入選,蟬聯全球第2名,是2014年的4.2倍。十年來,中科院通過人才計劃和創新實踐,引進和培養數千名科技領軍人才,成為中國各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重大科技任務的中堅力量;吸引和集聚逾萬名青年拔尖人才和2萬名博士后,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在聘特別研究助理超過1.2萬人,進一步做大優秀青年人才“蓄水池”。中科院堅持走科教融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之路,近十年累計授予12萬余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位、累計培養近2萬名本科畢業生。
李曉紅表示,十年來,中國工程院不斷強化國家高端智庫職能,發揮學術引領作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用、創新人才培養作用,致力于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上,中國工程院圍繞全局性重大問題、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青藏鐵路”“生態文明”“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戰略研究。“制造強國”“交通強國”“糧食安全”“能源戰略”等高質量研究報告產生重要影響,有力支撐了國家科學決策。
張玉卓指出,中國科協積極履行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職責,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建設,投身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十年間,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建設成效顯著,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個人會員增長47.1%,達到637萬名,其中外籍會員5000余名,團體會員7.4萬個;十年來,高質量科普服務惠及更廣泛人群,其中,“科普中國”總品牌傳播量416億人次,科學辟謠平臺傳播量27億人次。
他透露,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即將建成開放,這是全世界首個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博物館,必將成為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園和情感殿堂。
李靜海說,十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深入謀劃推進科學基金系統化改革,持續提升資助管理水平,有力支撐中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其中,作為資助基礎研究的“基本盤”,為基礎研究人員提供最穩定的項目來源,2012-2021年,科學基金共受理項目申請約201萬項,資助約43萬項。作為人才隊伍的“培育基金”,為科技強國建設夯實人才根基,2012年以來,承擔和參與科學基金項目的科研人員約134.4萬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