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6月5日電 (記者 張一辰)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許,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托舉著載有陳冬、劉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員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再次出征。這是2022年載人航天工程邁入空間站建造階段后,中國首批航天員正式入駐“天宮”。
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圖為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扣罩。 莊嘉靖 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以下簡稱:航天科技六院)在此次載人航天工程任務中,承擔著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與神舟十四號飛船上的各種主推力及姿軌控發動機、熱控分系統及生命保障系統泵閥等的研制任務,并配套了返回艙、推進艙兩套推進子系統和9種22臺泵閥產品。
26天前,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的成功發射,為本次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預先將補給物資運送到位,天宮空間站已做好準備,靜待“太空出差”三人組為期半年的入住。
航天科技六院表示,對火箭而言,發動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發射任務及后續航天員即將開展的系列科研試驗中,高質量、高穩定、高安全度的火箭發動機和空間推進系統的研制,就成為重中之重。
據介紹,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已經擁有16次發射16次成功的發射紀錄,享有“神箭”美譽,但為了確保每一次載人航天任務的圓滿成功,航天科技六院發動機研制團隊通過進行試驗技術創新、管理方法創新等一系列措施,打造更為牢固的試驗系統,確保此次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圓滿完成。
談及此次發動機生產、組裝中的新技術與工藝,航天科技六院11所研究室副主任程曉輝向中新網記者表示,一些鑄造件若按傳統工藝進行生產,所花費的時間較長,而采用3D打印技術則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優勢。
發展航天,動力先行。從1999年中國第一艘神舟飛船發射,到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完成中國第一次載人飛行,再到承擔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的“神十四”,液體動力在其間的作用至關重要。
航天科技六院表示,2022年,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將完成多項在軌測試、組裝和驗證工作,神舟十四號乘組進入空間站后,天宮空間站將迎來多次重要的姿態調整和艦體組合變化。隨著本次發射任務的成功,后續相繼還將發射問天和夢天實驗艙。此舉意味著中國空間站的體積和容量進一步擴大,將有能力容納更多的航天員和試驗設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