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孩子王”陳冬:再飛天 挑大梁
6月4日,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名單公布后,引發熱評:“史上最年輕乘組”“三位75后領命出征”“都只有40多歲”……
作為指令長的陳冬,更是乘組中最年輕的一位。當被問及是否有壓力時,他說:“從年齡上看,我們乘組三人相對年輕,但我們有充分的準備,火熱的激情,十足的信心。”
很多人對于陳冬的印象,還停留在6年前那段爆紅網絡的對話:
“爽不爽?”
“爽!”
那是神舟十一號飛船飛天時,整流罩拋開后,三上太空的指令長景海鵬與陳冬的一段對話。彼時,陳冬還是青澀的新手。
6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迎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實現了他“盡快返回太空,為祖國飛出新高度”的愿望。作為第二批航天員里的首個指令長,他要迎接全新的挑戰和考驗。
“6年前的太空生活結束后,我對太空的渴望與日俱增。6年前是想上太空,現在是更想上太空,感受就是這么簡單。”陳冬說。
曾經調皮愛惹事的“孩子王”
從小在工廠大院里長大的陳冬,是小伙伴們中的“孩子王”。那時候的他,調皮愛惹事,曾經帶著小朋友們踢球,有時候砸壞鄰居家的玻璃還會落荒而逃。
誰也沒想到,有一天陳冬會成為一名“性格沉靜、穩重,責任心強”的航天員。
他的轉變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
有一天,學校給全校老師發菜,菜全堆在小操場上。放學后,陳冬領著一幫小伙伴在菜堆上又打又鬧,結果把菜踩得稀巴爛。
“這下闖禍了!”陳冬越想越害怕,他找到老師承認錯誤,準備接受嚴厲批評。但讓他意外的是,班主任楊老師并沒批評他,而是溫和地對他說,“老師知道你是無意的,但這樣一來老師吃的菜就都沒有了,以后干什么一定要多為別人想一想。”
楊老師替陳冬承擔下了責任,同時,也在陳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凡事多為別人著想,做個負責任的人。
從此,陳冬慢慢變得懂事了,也開始在學習上發力。他的學習成績進步很快,沒過多久就在班上數一數二,還被大家推舉擔任了班長。
就這樣上了中學后,陳冬再次被全班同學推選為班長,他又幸運地遇到了另一位恩師——當了他6年班主任的姚老師。
那會兒,剛從教不久的姚老師非常有活力,不但課教得好,還經常組織課外活動,帶著他們野炊、打籃球、踢足球。在姚老師的帶動下,陳冬成為體育達人,運動會上經常斬獲名次,還是足球隊主力后衛。
到了高三,陳冬面臨人生路口的重要抉擇,但他的心里早已有了明確的目標。
這個決定是在他上高二時立下的,那時有個被飛行學院錄取的師兄回到了學校,向他們描述戰斗機飛行員逐夢空天的颯爽英姿,看著師兄眼里閃動著驕傲和自豪,讓從小就愛挎軍用書包、戴小軍帽的陳冬心里充滿向往:“我要成為飛行員,飛上祖國的藍天”。
1997年8月,陳冬如愿以償地穿上了帥氣的藍色軍裝,成為一名飛行學員。
接連遭遇現實的滑鐵盧
然而,興奮的感覺還沒持續多久,他就接連遭遇現實的滑鐵盧。
那是新訓時,一次因為被子沒疊好,班長直接把陳冬的被子給扔了。他是全班唯一一個被子被扔到走廊“展示”的,一向是佼佼者的陳冬覺得很丟人,恨不得鉆到地縫里。
從那以后,陳冬趁著午休時間,在會議室找塊空地用抹布擦干凈,把被子鋪在地上,用小板凳一遍一遍地壓平整,慢慢地,終于把被子疊成了“豆腐塊”。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飛天的身影牢牢吸引住他的目光。陳冬說,“我也想飛得高點、再高點,飛出大氣層,去那里看看什么樣。”
當得知所有航天員都在飛行員中選拔,楊利偉和他一樣飛的也是強擊機的時候,他的心跳都加速了:“未來有一天,我是不是也有機會飛向遙遠的太空?”
但機會真正來臨的時候,又遇到了點小波折。2009年,航天員選拔開始之時,陳冬和部隊正在祖國大西北參加演習。當他們得到消息后非常欣喜,結果卻被告知,因在外執行任務,他們不參加選拔。
心理學上有個法則叫“夢想法則”。也就是一個人只要擁有夢想,就會在希望中生活,并且不斷創造生命的奇跡。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全世界都會為之讓路。
3個月后,陳冬竟然獲得一次補招的機會,搭上了航天員選拔的末班車。
這次,陳冬順利進入面試,更讓他驚喜的是,面試考官竟是他崇拜的英雄楊利偉。
楊利偉問他:“想成為航天員要面對更大的風險,要付出更多,會照顧不了家庭,你會堅持嗎?”
陳冬毫不猶豫回答:“我想成為一名航天員,可以飛得更高。為實現這個夢想,我甘愿付出一切。”
2010年5月,陳冬和劉洋、王亞平等7人正式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報到的那天,第一批航天員在航天員大隊門口歡迎大家。
看到以前只在電視鏡頭里出現的英雄們近在眼前,想到從此能與他們并肩戰斗,陳冬心里頓時升騰起一種自豪感。
6年訓練近乎“人間蒸發”
一入隊,老大哥們就給新隊員們交流經驗。從中,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對航天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到“慎獨”:拋棄一切雜念、集中全部精力,一門心思苦練飛天本領。
于是,陳冬仿佛“人間蒸發”般消失在親友們的視線里。
其間,姚老師還因為陳冬突然杳無音訊,在當地報紙刊登文章尋找他。姚老師哪里知道,此時的陳冬為了實現飛天夢想,在北京的航天城里全身心地投入訓練。整整6年,幾乎與世隔絕,直到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時,才被媒體公布于大眾視野。
西天取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同樣,成為航天員只是拿到了前往“天宮”的入場券,而后,必須通過一場場艱苦卓絕的考驗,方能一步步登上天梯。
陳冬的微信頭像是一張從舷窗口拍的太空畫面。隔段時間他就會給頭像換一張太空圖,均是他在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時拍攝的美景。
太空的神奇和壯美時刻都在吸引著陳冬,返回后,他更加渴望重返太空,為祖國飛出新高度。“
這次執行任務前,孩子們表達了想跟爸爸去太空的愿望。陳冬說:“這次,沒有船票了,等你們長大了,爭取自己上太空。”
趁機,陳冬又給孩子們布置了一項作業:“你們好好思考下去太空干什么?為什么去?”
陳冬也惦記妻子的身體,經常叮囑她多運動,知道她頸椎不好,有空就陪她打羽毛球。
妻子汪曉燕喜歡北方的下雪天,每當此時,陳冬一定會抽出時間陪著她在雪中散步,享受雪花落在頭發上、身上,汪曉燕說有一種“一不小心陪你白了頭”的感覺。
根據任務安排,陳冬所在的乘組預計12月返回東風著陸場。
“等我返回的時候,恰好在冬季,也許從天上隨雪而至。”受妻子的感染,陳冬對雪也有一種浪漫的期待。
占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