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縱深 | 應急指揮“一張圖”
6億條基礎信息為災情分析和力量部署提供服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文佳 黃秋霞
制定傷員“一對一”救治方案,搶通道路和輸電主線路,通信基本恢復……四川雅安“6·1”蘆山地震發生后,抗震救災各項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指揮部不斷匯總更新的信息顯示,各方通過科學高效救災匯聚救援合力,努力守護雅安一方平安。
應急指揮“一張圖”為災情分析救援部署提供重要依據
在應急管理部指揮中心,有一塊巨大的屏幕,上面實時顯示著受本次地震影響的雅安市寶興縣、蘆山縣等區域人口熱力、水系分布等綜合疊加情況,工作人員通過后臺操作,便可快速調閱出相關地區的信息。
在“網羅天下”板塊,實時滾動顯示著受災群眾發布的求助信息等;在“現場視頻”板塊,可以看到救援隊伍回傳的現場實錄。這張應急指揮“一張圖”在本次地震中為災情分析和應急力量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
“應急指揮‘一張圖’基于‘全災種、大應急’的理念進行開發,將災害事故救援指揮所需要的各類信息基于地圖進行一張圖展示,便于指揮人員快速研判。”應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信息化指導處處長侯賢軍介紹,“一張圖”匯聚了大約6億條各類基礎信息,有助于指揮部人員在災害發生后快速調閱了解災區的重點目標、應急力量、應急物資等各類情況。
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衛星等先進技術,“一張圖”能幫助指揮部人員快速了解災區附近受災人群的分布、災區受損、災后地貌受損等情況。“比如,我們利用電信運營商的人口大數據,能快速將災區附近的人口熱力進行疊加,了解災區附近受災人群的分布情況。同時能夠調閱最新的遙感衛星影像圖,直觀了解災區附近地貌的受損情況。”侯賢軍說。
應急指揮“一張圖”還能夠收集災民發布的求助求救信息、視頻圖片等,便于開展指揮調度和救援工作。“我們能夠匯聚各方面匯報回傳的動態進展全方位了解情況,還可以接收救援隊伍回傳的視頻信息,與救援隊伍進行視頻連線,快速定位救援隊伍所在位置,便于指揮部全方位了解情況,進行各類指揮調度。”侯賢軍表示,應急指揮“一張圖”緊跟信息化發展技術的前沿,不斷在實戰中迭代完善,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利用科技力量全覆蓋開展隱患排查,救災與減災同步推進
據了解,截至6月2日下午,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安全生產專業隊伍、通信電力、醫療救援等16支應急救援隊伍共3216人,攜行4300余臺(套)車輛裝備抵達震區,會同雅安當地4600余名救援人員進行應急救援。救災與減災同步推進,在全力做好災區群眾轉移安置救助工作的同時,各部門利用科技力量全覆蓋開展隱患排查,嚴防次生災害發生。
震區雅安市蘆山縣位于四川盆周山區西緣、青衣江上游,地勢北高南低。“受影響范圍位于地震斷裂帶上,地形、地質、氣象、水文等影響因素十分復雜,地震一方面可能對水庫、水電站、堤防、閘壩等水利工程帶來震損,可能形成堰塞湖,威脅上下游地區防洪安全;另一方面,還可能損壞輸水管渠等飲水工程,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安全。”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工楊昆告訴記者,隨著6月份長江流域全面進入汛期,震區水利設施安全運行排查、震損水利工程應急除險、保障防洪供水安全是當下的緊迫工作。
地震發生后,水利部指導四川省水利廳立即組織專業技術力量對震區水利設施開展拉網式排查和風險研判,建立震損水利工程清單,逐一落實應急處置措施,及時排除險情。四川省水利廳派出3個工作組赴震區指導做好水利工程險情排查、重大險情先期處置、應急供水保障等工作,并開展震區及周邊影響區域汛情形勢分析,加密震區水情監測預報。
為防范次生地質災害隱患,自然資源部派出專家組趕赴震區,編制地震地質災害情況速報,緊急調集震后遙感數據,開展綜合遙感調查。四川省地質災害指揮部辦公室迅速連線調度震區及周邊市、縣,部署對有人居住的山體、斜坡進行監測,做好避險轉移準備,嚴防“地震+降雨”次生地質災害風險。
提升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支撐,理順機制形成最大合力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各類安全隱患復雜交織。“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援工作尤其需要各方協調配合,高效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水利、林草、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楊昆告訴記者,著力推動數據融合、數據共享,建設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和應急資源管理平臺,完善應急指揮“一張圖”,有利于理順工作機制、形成最大合力。
實踐證明,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是實現關口前移、精準監測預警、科學決策調度、變“以救為主”為“以防為主”、變“各自為戰”為“智慧整合”的重要手段,能夠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好效果。
當前,各地加快統籌推進信息化重點工作,統一災情事故信息報送渠道,加快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和應急資源管理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系統內科研力量和互聯網技術公司等社會力量作用,積極推動大數據應用,全面提升信息化支撐保障能力。
例如,針對河南省今年嚴峻的防汛形勢,國網河南電科院電力氣象團隊開展“電網氣象一張圖”平臺建設。該平臺以多源融合數據為基礎,以防汛預警模型為核心,實現了汛期惡劣天氣下,具體到變電站、線路桿塔坐標的防汛風險預警,筑起電網防汛工作的“第一道防線”,有效縮短防汛應急響應時間,提升處置效率。
湖北省黃岡市應急管理局正在加緊完善“防汛應急指揮一張圖”,迎接主汛期的實戰考驗。“哪塊區域過去和未來的降雨量是多少,哪個水庫水位超過了正常蓄水位,城區哪里發生了內澇,附近哪里有救災物資、救援隊伍,通過這一張圖可以一目了然。”黃岡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王國防說。
“當前要更多關注各類自然災害的災害鏈及其復雜的社會影響。”楊昆認為,在做好災害風險調查評估、強化監測預警網絡的基礎上,面對突發災害事件,要將組織人員大范圍實地查勘調查與采用高科技手段遙感遙測緊密結合,針對災害問題進行全方位分析研判,確保對各類災害問題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