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余湛奕)中華全國總工會新聞中心2日舉行“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五周年”新聞發布會。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副組長馬璐在會上介紹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五年來的主要成效。
馬璐指出,2017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啟動了這項重大改革。五年來,在各方積極推進下,改革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她表示,一是產業工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念更加自覺堅定。中辦、國辦印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為提升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供了基本遵循。產業工人黨員發展力度不斷加大,中組部從2018年開始連續4年共下達產業工人發展黨員指導性計劃59.1萬名,基本實現職工50人以上企業有黨員、100人以上企業有黨組織的目標。中宣部和全總聯合開展“最美職工”等學習宣傳活動,舉辦“中國夢·勞動美”五一特別節目、制作播出9季《大國工匠》專題片等,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推動形成崇尚勞模、尊重勞動、尊崇工匠的時代風尚。
二是產業工人主力軍作用得到更好發揮。積極搭建產業工人建功立業平臺,全總制定勞動和技能競賽5年規劃以及《關于進一步提高非公企業勞動和技能競賽工作水平的意見》,組織動員3.7億人次產業工人參與多種形式的勞動和技能競賽。大力支持產業工人創新創造,命名297家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各級各類創新工作室8.2萬余家。成功舉辦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495項職工創新成果在線簽訂成果轉化意向書,涉及總金額84.86億元。
三是產業工人隊伍技術技能水平顯著提升。2022年新修訂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對加強職業教育、提高技術工人培養水平提供法律保障。財政部會同人社部指導各地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提取資金1139億元統籌用于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人社部開展補貼性培訓8300多萬人次,完成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124萬人。全總會同教育部開展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培訓各類農民工600萬人次。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超過26%。
四是產業工人地位和待遇進一步提高。2018年以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表彰中產業工人比例均超過40%。中辦、國辦2018年印發《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完善企業工資分配制度,建立技術工人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探索技術工人長效激勵機制等;發改委開展技能人才專項激勵計劃試點,建立健全培養、考核、使用、待遇相統一的激勵機制;國資委指導中央企業落實《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人社部出臺“新八級”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工信部印發《關于深化工程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突破產業工人職業發展“天花板”。
五是產業工人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發改委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約1.3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全總積極推動“三新”領域企業建會和貨車司機等“八大群體”入會,2020年新發展八大群體會員219.6余萬人,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會員超過350萬人。
據介紹,下一步,全國總工會還將在全面總結五年改革成效和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定《進一步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