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3日電 (馬帥莎)目前,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出征太空進入倒計時。與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相比,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解鎖哪些新的“關卡”?此次任務有何看點?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解讀相關熱點。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空間站任務已經全面轉入建造階段。進入新階段,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將在軌完成哪些任務?他們面臨的任務與神舟十三號乘組相比,有哪些不同?
楊宇光: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將在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發揮重要作用。在軌期間,三名航天員將迎接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等4個航天器的到訪,要經歷多次交會對接,完成兩個實驗艙的轉位任務,以及各種設備安裝調試等。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軌期間,已借助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完成機械臂轉位艙段、手控遙操作交會對接等技術試驗。但是天舟二號飛船是十幾噸級的航天器,而實驗艙重達二十多噸,對后者進行轉位將更具挑戰性。
中新社記者:與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相比,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的在軌任務有哪些看點?將面臨哪些新的挑戰?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中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楊宇光:中國空間站在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已經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包括可再生式的環控生保技術驗證等,但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仍然將面臨很多新的挑戰。
除了上述提到的轉位任務,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還將首次利用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是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未來問天實驗艙上的氣閘艙將成為航天員的主出艙通道,因此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將承擔該氣閘艙的驗證工作。
更為關鍵的是,空間站建造并不是簡單地將核心艙和實驗艙連接起來,其中涉及許多艙內外設備的調試、安裝、維護工作。可以預見,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或許會承擔艙外設備安裝工作,這將比此前的出艙活動更為復雜。
中新社記者: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在軌迎來問天和夢天實驗艙,兩個空間站艙段的到來會對乘組的在軌任務和生活帶來哪些新變化?
楊宇光:兩個實驗艙到達后,中國空間站將超過110立方米,擁有6個睡眠區和2個衛生區,航天員將擁有更多活動空間。
和天和核心艙一樣,兩個實驗艙也是二十多噸的“大家伙”,但職責截然不同。實驗艙上裝載了中國空間站大部分科研機柜,這意味著未來航天員乘組所從事的科研活動種類和范圍會將大大增加,這對航天員的知識儲備、實際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像國際空間站一樣,未來中國航天員也可以在空間站種菜,不過長出來的蔬菜還需帶回地面,經過科研人員檢驗,證明確實對人體沒有危害,后續才能允許航天員在太空食用。這是必經過程,也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不能太過著急,但是相信我們遲早也會實現讓航天員在太空吃上新鮮蔬菜的目標。
中新社記者: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首次利用問天艙氣閘艙出艙。您認為使用新的出艙通道是出于何種考慮?從問天艙氣閘艙出艙有何優勢?
楊宇光:在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航天員使用天和核心艙節點艙作為出艙通道。未來問天實驗艙上的氣閘艙作為空間站主出艙通道,內部空間將更為寬敞。相比核心艙節點艙,新氣閘艙更寬敞且出艙口朝下,航天員出艙更方便。
其實,除了艙外航天服,氣閘艙設計也是人類出艙活動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從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中的神舟飛船軌道艙,到去年使用的核心艙節點艙,再到未來的問天艙氣閘艙,航天員出艙通道的變化,充分反映了中國航天出艙活動技術越來越成熟。
中新社記者:據公開報道,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兩個乘組都將在軌飛行6個月,將首次實現在軌乘組輪換。其中,兩個乘組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軌駐留5-10天。您如何看待兩個乘組同時在軌對航天員系統建設、對中國空間站未來發展的意義?
楊宇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入軌后,將意味著中國人不間斷長期駐留太空的開始,意義重大。我們注意到,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在進駐和離開空間站時,都要進行許多空間站狀態設置工作,包括環控生保系統設置、物資轉移等,花費時間多,工作量大,但又必不可少。
航天員實現在軌輪換后,可讓空間站始終處于有人值守的狀態,這樣就能省去狀態切換的麻煩,減少航天員工作量。更為重要的是,建造空間站主要是為開展各種科學研究,不同科學實驗的周期和進度不一樣,乘組面對面交接,效率更高,也更準確、安全和可靠。
6人同時在軌也為空間站的環控生保系統帶來壓力,比如需要增加氧氣供應量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等,這是之前沒有經歷過的,需要進一步驗證。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未來中國空間站如何更好地推進國際合作?我們可以期待哪些領域的國際合作?
楊宇光:中國載人航天活動越來越受到世界關注。事實上,中國航天也一直在積極回應國際關切,履行國際義務,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近日中國官方主動公布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殘骸的軌道數據,其實火箭已經過鈍化技術處理,并不需要擔心火箭殘骸爆炸,以及隕落時對地面造成危害,但中國頻繁公布相關數據亦是對國外關注的回應,體現了中國航天開放、透明、負責任的態度。
此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圍繞中國空間站應用開展合作,首批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入選,最快有望在今年年底送達中國空間站。外國研制、天舟飛船運送、中國航天員操作、天鏈衛星下傳數據、神舟飛船帶回,這是最容易實現的初級合作,未來我們可以期待外國航天員、國外航天器到訪中國空間站等更深入的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