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活刊記者在蕭山第一人民醫院體檢中心看到,排隊等待體檢的人非常多。一名正在等待做B超的市民告訴生活刊記者,他是單位組織來體檢的,“我們分批來,今天才來了三分之一吧。我覺得每年進行一次體檢,還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刊記者在隊伍里也發現了不少老人的身影。60歲的陸奶奶說:“是我孩子一定讓我來體檢一下,說我年紀大了,很多病可以早發現早治療,只是沒想到今天人會那么多。”
但是,有些人還是有疑問:這樣的常規體檢真的有用嗎?張女士今年49歲,是某事業單位職工,單位每年都會在3、4月份的時候組織員工體檢,項目包括肝功能、血糖、彩超、胸透、心電圖及內科、外科、五官科等。就在去年4月,張女士體檢顯示,除了血糖稍微有點偏低外一切正常。但僅兩個月后,她就住院了:腦部長了一個腫瘤。
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體檢中心主任吳亞軍說,類似張女士這樣的案例醫院里也確實有過,明明上個月體檢結果都是好的,下個月卻住院了。吳主任說:“這樣的例子畢竟是少數,不能代表大部分人,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市民是通過體檢發現疾病、控制病情的。”
吳主任解釋說,體檢結果正常但其實身體有問題的市民,一般都不是體檢不準確造成的,而是檢查項目的范圍問題:“比方說有市民體檢完后一切正常,但隨后卻查出有甲狀腺腫瘤,這是因為他在體檢時并沒有查甲狀腺的項目。”吳主任告訴生活刊記者,如果是個人來體檢,體檢中心會根據該市民的年齡,病史,生活、飲食習慣,近期有何癥狀等一系列方面進行評估,再給出一套系統的體檢方案。
生活刊見習記者 項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