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女性要當心盆腔器官脫垂
50多歲的彭女士自從在永川婦產醫院治愈了盆底器官脫垂后,她由此疾病引發的自閉癥也隨之逐漸緩解,整個家庭也慢慢恢復了曾經幸福和諧。
據衛生部門提供的調查數據表明,盆腔器官脫垂的確是當今婦女患上的一種非常普遍的疾病,特別是年長的婦女。其中50歲以上的婦女有一半患有不同程度的盆腔器官脫垂。到80歲,每10名婦女中有1名以上將接受脫垂修復手術。
盆腔器官脫垂不敢言
彭女士是永川人,多年前感覺陰道內有異物感,但是一直沒怎么在意,后癥狀逐漸加重,行走和站立時更是明顯,這讓彭女士有時不得不在大街上、聚會時等公眾場合用手悄悄的塞回異物,這樣的舉動常常使她感到非常的尷尬,但又難以啟齒向人傾訴。于是,彭女士開始減少出門和會友的時間,在家也是處于經常躺著的狀態,因為躺著異物感就能短暫的消失。
由于長時間不出門,與親戚朋友也少有聯系,彭女士變得越來越孤僻和自閉,同時還經常因為小事跟家里人大發脾氣,家人發現情況嚴重,將她強行送到永川婦產醫院,醫院鄭云主任檢查后,確診其患上盆腔器官脫垂,子宮和膀胱已在她的陰道口“搖搖欲墜”!后經鄭主任的盆底重建手術治療病愈出院。
盆腔器官脫垂的原因
鄭主任解釋說,年齡大的婦女由于生育、衰老等各種原因,盆腔盆底肌肉力量減弱、結締組織松弛,盆腔內部器官或構造就會離開其原來的位置下移,便發生脫垂現象。
正如同車子底盤松軟,車內部件就會垂落一樣。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盆底病的發病率在逐步提高。長期未經醫治的中重度子宮、陰道脫垂患者易發生脫垂惡化、生殖器官出血和惡化、尿道感染等嚴重并發癥。
很多女性由于對本病缺乏基本的認識,甚至錯誤地認為生完孩子后出現這些癥狀是很正常的,也是做女人必須過的一道關,于是,大多數女性都默默地忍受著這種疾病帶來的痛苦,從而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使疾病進展加重,危害身心健康。
鄭主任指出:永川婦產醫院新的使用盆底不可吸收修復系統將脫垂器官解剖復位,重建盆底支持結構,從而達到功能恢復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公認效果最佳的治療方式。
至今為止,永川婦產醫院已利用這項技術成功為多名患者治愈了盆腔器官脫垂癥,并得到了滿意的效果。
盆腔器官脫垂預防
盆腔器官脫垂不僅可以治療,還是可以預防的。
第一、青年時期:做好計劃生育,避免多產;加強孕期產褥期保健,定期做產前檢查,孕期注意勞動保護,尤其懷孕晚期,應適當休息,不要參加過重體力勞動。用新法接生,及時處理滯產,難產,減少盆底損傷;產后注意休息,增加營養,做產后體操,做腹肌和提肛肌收縮鍛煉。早下床活動,但不宜做過多過重的體力勞動,也應避免久站、久坐、久蹲。
第二、中老年時期:從中年開始做盆底肌鍛煉,及時治療便秘、慢性咳嗽,適當控制體重,應盡量減少提重物和增加腹壓的鍛煉項目。
鄭云簡介:
婦產科主任醫師、婦產科學科帶頭人、永川婦產醫院婦產科主任、原永川區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重慶市勞動模范,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醫療系。
師承重醫附一醫院婦產科葉芝美教授,從事婦產科工作三十余年,具有扎實的理論及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熟練的手術技能;熟練掌握產科、婦科各類手術,先后培養出一大批渝西片區的婦產科精英。已在統計源期刊及國家一類核心期刊發表科研論文二十余篇,并多次為學術會議參會醫生做現場手術演示、教學等等。
文/王倩
相關>
無痛無創無導線做胃腸內鏡
膠囊“數碼相機”診斷疾病
重慶晨報永川讀本訊(見習記者 王倩 通訊員 周曉東 宋瑩)昨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獲悉,世界先進的消化道檢查方法———膠囊內鏡在該院啟用。
患者通過吞服一粒普通膠囊大小的“數碼相機”,借助胃腸蠕動使之向前運動,就能對所經消化腔道沿途進行圖像拍攝,幫助醫生了解患者整個消化道的情況,對病情作出診斷。
膠囊內鏡全稱為“智能膠囊消化道內鏡系統”,又稱“醫用無線內鏡”,是一種無線的、一次性使用的微型儀器,其原理是患者通過口服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智能膠囊,借助消化道蠕動使之在消化道內運動并拍攝圖像,最后由肛門自然排出體外。
據重醫附屬永川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何平介紹,與傳統內鏡檢查相比,膠囊內鏡擴展了消化道檢查的視野,填補了既往內鏡檢查,小腸是盲區這一缺陷,克服了傳統的插入式內鏡的耐受性差、不適用于年老體弱和病情危重患者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