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月19日電 (劉相琳)“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與城市發展需求不相適應。在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教育培訓中,側重‘看得見’的勞動技能培訓上,忽視關系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發展、融入城市文明的‘看不見’的其他素質的培訓和教育。”19日,在此間舉行的重慶市政協四屆二次會議上,重慶市政協委員盧德龍提交提案,直陳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存三大缺失,呼吁構建農民工終生教育體系,助其克服心態和意識上的“水土不服”,身心完全融入城市生活。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20世紀80年代之后出生,并在具備勞動能力后選擇外出務工的農業戶籍勞動力。盧德龍調研發現,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缺乏系統的規劃整合,相關部門對培訓對象、教育內容、設施建設沒有更為系統的計劃安排,培訓工作多頭管理、各自為戰。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有效性不強,與城市發展需求不相適應。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既有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落后的客觀因素,也有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機制障礙。”盧德龍表示,目前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中存三大缺失:一是法律政策教育的缺失,與農民工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宣傳教育不夠,使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成為“法盲”、“政盲”;二是城市文明規范教育的缺失,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文明禮儀、交通安全、健康生活等知識教育弱化,新生代農民工的文明意識有待提高;三是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的缺失,新生代農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城市對進城后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重視不夠,大多被調查的企業沒有對新生代農民工制定學習發展規劃,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忙碌于生計、缺乏參加繼續教育的條件,科學文化水平未能因從農村到城市而得到相應提升。
由此,盧德龍建議,構建城鄉統籌的農民終身教育體系,建立新生代農民工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相銜接,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現代遠程教育、技能培訓等相溝通的開放多元的立體培訓體系。同時通過政策法規的強制和規范,制定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的政策法規,對社會和個人在終身教育方面的活動進行規范。
盧德龍還建議,制定新一輪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教育中長期規劃,根據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對人力資本、人口素質的要求,把培養新生代農民工成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合格的產業工人和現代市民作為落腳點,同時加強農民工培訓教育基礎性制度建設,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消除城鄉壁壘,讓長期在城市工作、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使新生代農民工能夠享有與城鎮居民平等的機會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