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世界腦卒中日”,記者近日從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了解到,急性腦梗能在3小時的時間窗內到醫院的很少,面對救治成功率較低的問題,劉新峰主任和他的南總神經內科團隊正牽頭制定江蘇“腦梗急救綠色通道規范”,對腦卒中患者的轉運、檢查、用藥時間等作出明確規定。
高效率搶救助他死里逃生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殷勤告訴記者,自己在一周前曾經救治過一位患者,晚上送到急診時癥狀僅僅是手臂出現麻痹,但半小時之后,竟然出現了腦部大動脈堵塞的情況。
“患者是在家屬的陪同下自己走進醫院的,他覺得自己手臂發麻的厲害,想來檢查一下出了什么問題。”殷勤向記者描述了患者入院時的情況。待患者的CT結果一拿到,殷勤立刻給導管室的護士打電話,患者的情況較為危險,需要立即進行手術。“家屬當時很不理解,就是簡單的手臂發麻,為什么要動手術。”
但當患者從急診來到神經內科的導管室時,發麻的情況加重了很多,不僅是左手發麻,左側身體也有了發麻的跡象,繼而口齒不清,幾分鐘之后意識竟然全無。“我們馬上給患者進行了手術,將血栓夾出。”殷勤說,患者在手術臺上就恢復了清醒。
殷勤表示,基底動脈堵塞在臨床上死亡率高達80%,99%的癱瘓。如果通過傳統的輸液進行靜脈溶栓,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會有成植物人的風險。因為南總神經內科高效率的搶救,這位患者中風后的恢復質量非常良好,如今已經能夠自如行走。
中風3小時內入院致殘率低
“在中風救治上目前我們是江蘇做得最好的,患者從進醫院到上手術臺只要45分鐘,100個患者送來后,50-60個人能自己走著出去,還有的因為患者送來的時間太晚,雖然取下了栓子,但已經超過6小時腦細胞已死亡,無力回天了。”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新峰介紹,高致殘率其實是病人送到醫院時間太晚造成的。如果病人能在中風后3小時內送到醫院及時治療,絕大部分病人不會致殘,中風后3-5小時,腦組織就開始壞死。但目前,能在4.5小時內送到醫院的病人只有3%。
據悉,不少人都是等到病人中風發作、昏厥后,才聯系救護車,將病人送往醫院。中風發作前其實有明顯的先兆癥狀,比如血壓升高、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無力、吞咽困難、思維遲緩等,如果發現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腦血管病史的家人,突然出現這些癥狀,即使沒有昏厥也應立即送到醫院治療。
腦卒中急救規范有望出臺
劉新峰告訴記者,臨床上有將近九成的腦梗病人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但如何縮短腦梗病人的急救時間,需要病人、120系統,醫院急診、神經科、心臟科等各個部門共同的努力。“腦梗救治完全可以有一個理想化的‘綠色通道’。”劉新峰表示,理想化的“綠色通道”應該是在患者發現腦梗死預警信號后,馬上撥打120急救電話,120立即確定送往哪家醫院;患者送至醫院1個小時內,完成CT和血液學檢查,醫生做出初步診斷,并用藥治療。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正在牽頭,著手制定“腦梗急救綠色通道規范”,建立一套快速、規范的腦卒中急救流程。
侯華娟 楊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