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日電 (健康頻道 劉旭輝)引入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體系,是近段的熱點話題。無論是綱領性文件,還是具體的實施細則,國家利好政策的不斷出臺,都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釋放出積極的信號。有業內專家認為,堅持專業化、品牌化發展方向,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加強和公立醫療機構的合作,以高品質醫療服務滿足大眾需求,將是未來民營醫療行業必須思考的命題。
利好政策催生發展“春天”
2014年上半年,對民營醫療機構的扶持政策,可用“面多點少”形容,即提綱挈領性的文件較多,實施細則、具體指南較少。
2014年伊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衛生計生、中醫藥行政管理部門將社會辦醫納入區域衛生規劃統籌考慮,持續提高社會辦醫的管理和質量水平,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向規模化、多層次方向發展,加快形成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頭為補充的社會辦醫體系。《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被業內解讀為“針對社會辦醫首次出臺的細則”。
3月份“兩會”期間,民營醫療行業的發展是重點議題之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創新社會資本辦醫機制;而去年相關內容的提法,為“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業內人士表示,去年出臺一系列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醫療領域的政策之后,這一提法加強對社會資本辦醫的引導,行業的規范化、多元化發展值得期待。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在“兩會”期間表示,社會辦醫是深化醫改、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國家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框架已基本建立。李斌認為,讓相關政策落地生根,是解決民營醫院發展相關問題的關鍵,提出了“四個放寬”、“一個簡化”的思路,即放寬舉辦的主體、放寬對人才有序流動的條件、放寬服務領域、放寬大型醫療設備的配置,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其中,對服務領域的界定,明確了“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社會資本都可以進入”的提法,令業內人士的信心和熱情高漲。
梳理顯示,國家對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的政策不斷放開,扶持、鼓勵的力度也有所加大。中新網健康頻道在走訪中發現,盡管從業者翹首等待更多實施細則的出臺,但是民營醫療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春天”,確是公認的事實,而專業化、品牌化、加強和公立醫院的合作、面向大眾人群,也成為未來民營醫院發展的四大趨勢。
趨勢一:專科建設是“捷徑”
與建設綜合性醫院相比,民營醫療機構走專科化的發展之路,不失為短平快的“捷徑”。從醫療行業特征來看,該行業投資回報周期長,成本壓力大,建設專科醫院可加強成本控制,緩解資金壓力。同時,醫療行業多提供體驗式的服務,患者口碑對醫院至關重要,民營專科醫院的主營業務方向明確,可集中精力打造某項專科,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認同度。
另外,就醫療機構之間的關系而言,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應相互補充、錯位經營。社會資本在政府的引導和鼓勵下,進入一些公立醫院較為薄弱的專科領域,有利于優化醫療服務市場,提高社會效益。對于民營醫院來說,也能避開和公立醫院的直接“較量”,爭取發展空間。
北京市政協委員、美中宜和醫療集團總裁胡瀾博士曾公開表示:“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將緩解公立醫院就醫難的問題,同時也給民營醫院帶來了發展的契機。民營醫院發展將在2014年迎來春天,而專業化是出路。”
北京英智康復醫院院長關曉立接受中新網健康頻道采訪時表示:“專科化應該是社會資本辦醫的主流,容易提升服務的品質,盈利能力更強,復制能力也更強。”
趨勢二:品牌化是不二之選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消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最開始的救死扶傷,逐漸演變為追求健康、追求優質生活、以品牌為導向的消費活動。北京年輪骨科醫院院長尹祥洲認為:“醫療行業將迎來理性消費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和微利時代,這些特征,決定民營醫療機構必須進入以患者滿意度和忠誠度、醫院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中心的品牌經營時代。”由此可見,品牌化已成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的不二之選,只有實施品牌經營戰略,才能創造優勢,增強競爭力。
決定民營醫院必須重視品牌建設的另一因素,是現階段民營醫療行業現狀。綜觀前些行業發展,社會認同度低、陷入信任危機是突出問題,部分民營醫院虛假廣告、大處方、亂收費等現象屢禁不止,使得整個行業為此“蒙羞”。可見,在未來幾年,,品牌化將是民營醫院在行業大洗牌中站穩腳跟的必要條件。
趨勢三:“公”、“私”合作 優勢互補
盡管屬于不同的醫療體制,但是在戰勝疾病、服務健康的層面上,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具有高度一致性。二者加強合作,可提高各自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實現資源共和互惠互利。談到這一話題時,關曉立認為:“公立醫院擁有技術、人才的優勢,民營醫院擁有資金運作的優勢,二者強強聯合,有利于緩解醫療資源的緊缺。”
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合作形式多種多樣,內部會診、雙向轉診是較常見的一種。民營醫院如遇疑難重癥患者,可邀請公立醫院相關專家會診,共同制定最佳方案;同時,公立醫院也可將相關病人轉到專科民營醫院,發揮專科優勢,優化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益。
另外,民營醫院也可與社區醫院開展橫向合作,結合當地居民的主導需求,開展健康管理和教育。民營醫院的資金流動相對靈活,社區醫院則擁有穩定的工作場所和醫務人員,雙方的合作,在減輕社區醫生負擔的同時,也有助于民營醫院走近百姓、創建知名度和公益形象。
盡管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合作是一種趨勢,但是正如尹祥洲所言:“如何達到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和廣大患者的三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出合理、統一、高效的合作模式。”
趨勢四:“做中端,看高端” 服務大眾人群才是王道
越來越多的民營醫院,把舒適的診療環境、周到細致的服務作為醫院宣傳的重點,所以“高端醫療”也成為行業內的熱點話題。不言而喻,社會上確實有一部分民營醫院,實現了高品質、高性價比和高價位的完美融合,得到了部分患者尤其是高收入、高度重視就醫體驗人士的青睞。
不過,就當下來看,這畢竟是少數案例,而且在近期內這種狀況不會發生太大轉變。醫療服務的核心是療效,如果民營醫院能把療效和服務形成合力,必定能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但是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是否一定與高價位掛鉤,尚需時日檢驗。
做好中端市場,服務大眾人群,同時以高端的標準要求自己,爭取提供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是民營醫院管理者必須謀劃的事情之一。
不可忽視的是,目前民營醫院的發展還面臨諸多瓶頸性問題,如醫保審批困難、高端人才緊缺、社會形象有待提升、科研力量比較薄弱等。不過,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制度不是特別清晰、政策不是特別明朗的現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要很清楚什么是紅燈,什么是綠燈,更要明確黃燈的區域,在黃燈區域內適當作為,做好了也能得到社會認可。”一位民營醫院的院長對中新網健康頻道表示。(中新網健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