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石龍洪)在偌大的奧運賽場,若你只身一人,代表祖國而戰,可能沒有隊友、沒有親人、沒有助威者,那將是何種孤獨?那又是何種榮譽?

唯一佩戴中國國徽征戰的騎士華天
在里約奧運中國代表團416名運動員名單上,馬術這一項只有華天一人。他是唯一單人出戰一個大項的中國選手,形單影只。
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孤獨的奧運選手。2008年北京奧運會,年僅18歲的華天,因其成為國際四星級騎士和唯一代表中國參賽的奧運騎手而備受矚目;八年后,他將帶著全新的馬匹,再度只身代表中國而戰。
出生于英國倫敦的華天,曾在北京和香港生活,11歲隨父母回英國定居。他父親是中國人,從事航空行業;爺爺是中國空軍首批飛行員、中國空軍歷史上第一個特等勛章獲得者;母親則是英國貴族的后代。華天從小就在馬術俱樂部接受訓練,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奧運賽場最高貴、優雅、燒錢的馬術賽場上,這個操著一口流利英倫腔的帥氣混血兒,是唯一佩戴中國國徽的選手。
雖然大多數中國人不了解馬術這項復雜運動的奧妙所在,但很多人通過奧運知道了華天,在中國這個名字就幾乎等于馬術本身。
“只有你一個人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孤獨嗎?”近日面對媒體此問,愈發成熟的華天早已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與他一起戰斗的還有龐大的中國代表團。不過他也期許:“有一天可以和更多的中國騎手一起參加奧運會。”
這些年,經歷了戰馬生病、經費缺乏等重重坎坷,華天并沒有放棄。里約奧運,他將繼續佩戴中國國徽征戰賽場。
時隔八年,華天將不再不“孤獨”。賽場內外及守候在電視機前的億萬中國人,將會為他的這份執著、努力而感動,時刻為他加油助威。
不管成績如何,華天成為中國馬術的形象代言人,讓世界認識中國馬術,推廣馬術在中國的發展,讓普通民眾真正了解和參與馬術,這便是他在奧運之外,對祖國更重要的意義所在。
孤軍作戰的“軍中鐵人”白發全
連續兩屆奧運會獲得男子鐵人三項中國代表團唯一門票,軍人運動員白發全以一己之力,將中國在這項運動上的水平,提高到新層次。
獨自作戰的他有多孤獨?上屆倫敦奧運會,白發全獨自一人踏上了去倫敦的征程。“我一個人坐飛機飛到倫敦,3號晚上到倫敦,4號就去看張一的比賽,官方訓練、驗車、適應場地,7號參加比賽的時候感覺體力上有些跟不上。”
在倫敦奧運會比賽中,沒有教練陪伴、體力不佳的白發全最終排名第46位。這一成績對金牌而言不值一提,但對于獨自參賽的鐵人三項運動員來說,卻是艱難前進的一步。
賽后白發全感慨自己經驗不足,他說:“有經驗的運動員都住在賽場附近,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住在奧運村,從駐地到賽場就需要一個多小時,到了倫敦賽前幾天都是從早上6點出發晚上6點才能回來,比賽的時候感覺自己的體力明顯跟不上。”
沒能發揮自己的水平略感遺憾,不過,倫敦奧運之行對于白發全來說是寶貴經歷。他說,“奧運會參賽選手的水平都很高,每一項大家都在拼,不像國內比賽還能稍微緩一下。”這樣的經驗和經歷對白發全來說難能可貴,“有了這一次的經驗和教訓,我想下次會更好,我下一屆(奧運會)還會努力要去參加。”
在國際賽場的白發全是孤獨的。他說,很希望有隊友在旁邊能在各方面有個幫助,能夠打戰術配合,“肯定希望能有隊友一起參賽,有兩個人一起比賽賽場上、賽場下都有個照應,心理上也會更加踏實,畢竟孤軍作戰的感覺不一樣,還是自己人靠得住些”。
四年之后,已年滿三十歲的白發全如愿再次踏上里約奧運征程。有了上次奧運經驗,相信“永不言敗”的他在將取得更滿意的成績。
不管最終成績如何,白發全的努力、頑強拼搏和執著堅持,早已兌現他許下的愿望:“當一名軍人中的鐵人,是我一生的承諾與追求”。
將中國鐵人三項運動這一弱勢項目,沖出亞洲、帶入奧運時代,已是他為中國作出的突出貢獻。
代表四億中國人出戰的奧運第一人劉長春
將時間撥回84年前,1932年7月31日15時,美國洛杉磯,第10屆奧運會開幕后的第二天,在男子100米短跑預賽起跑線前、高大魁梧的歐美運動員中間,一個身材矮小、膚色黝黑的中國選手吸引了眾人好奇的目光。他就是第一位走進奧運賽場的中國人——劉長春。
發令槍響,僅僅11秒鐘之后,這個尚未被洋人所熟識的中國青年,便被宣布從預賽中淘汰出局。在6名參賽者中,他只取得了第5名的成績,與最先撞線的選手相差約4米距離,相隔時間不足1秒。
這一成績在今天看來或許不值一提,但歷史將這一瞬間永久地銘刻下來。在此后的漫長歲月里,每當有人試圖講述中國在奧運賽場上的艱辛歷程,便一定會提及這個名字:劉長春。
1932年8月21日,路費不夠的劉長春拖著疲憊的身軀,在當地華僑捐助下,才得以登上郵輪啟程回國,結束了他本人的、也是中國人的第一次奧運之旅。沒有他這第一次,又哪有后來人的許多次?如今已經在奧運奪取超過百塊金牌的中國猛將們,又怎能忘記當年劉長春遠征的豪情?
從一人參賽到里約奧運416人參賽,時間跨越84年,背后見證的是中國命運經歷的滄桑巨變,令人感慨。誠如劉長春之子、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劉鴻圖所言:“國運衰則體育衰,國運興則體育興!”

一人代表一國及“為自己而戰”的勇士們
現代奧運已經走過百年歷史,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參賽的國家和地區也達到200多個,“同一世界、同一夢想”,屬于全人類的奧運已非一個口號。
然而,當今世界是個不均衡發展的世界。在體育發展方面,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發展也極不平衡。以奧運為例,美國、中國、德國、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國代表團有數百人出戰,而有些代表團只有一人孤軍作戰或只有零星幾人。
如圖瓦盧只有1名運動員參賽;不丹、赤道幾內亞、利比里亞、多米尼克、毛里塔尼亞等代表團,只有2名運動員參賽;阿富汗、東帝汶、摩納哥、南蘇丹、所羅門群島等代表團只有3名運動員參賽。相比大代表團,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是孤獨的。
除了只有少數運動員參賽的代表團,還有一批運動員值得引起格外注意。他們就是來自戰亂地區的難民運動員,他們“為自己而戰”。
當今世界不僅發展不均衡,也依然不夠太平,仍有不少國家或地區陷于戰亂之中,運動員也淪為難民,奧運夢成為遙遠的夢。
為了向全世界的難民傳遞希望,國際奧委會決定,本屆里約奧運會,由來自敘利亞、南蘇丹、剛果(金)和埃塞俄比亞的10名難民組成的“難民奧林匹克運動員代表隊”,將作為一支不分國界的特別隊伍參賽。
來自敘利亞的女游泳運動員尤絲拉.馬爾迪尼,在游泳池中游弋自如的樣子宛若一條美人魚。參加奧運會游泳比賽是她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標。她說:“當你的人生遭遇難題,不要往地上一坐,像個嬰兒似的大哭。正是這些難題把我帶到了這里,讓我變得更加強大。我要實現我的目標。”
來自南蘇丹的800米項目選手普爾.比埃爾說:“難民也是人,也和其他人一樣。如果能去巴西參加奧運會,我將感激一輩子。這可是要子子孫孫代代相傳的故事。”
來自剛果(金)的米森加已離家多年,在提到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和家人時,他抑制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他希望家人能夠通過電視看到在奧運賽場上的自己。他感慨:“我經歷了很多才來到這里參賽,是體育改變了我的人生。”
他們的祖國可能仍戰亂頻發,人民在炮火中顛沛流離,飽受著恐懼、饑餓甚至死亡的威脅,但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堅持了下來。
為了理想而拼搏,為了向世界證明自己,證明祖國,證明全世界的難民和普通人一樣可以做到,他們孤獨而堅強,為了榮譽而戰!
戰爭有多無情,這些運動員的拼搏就有多可貴,有多震撼!在即將打響的奧運大戰上,這十位運動員未必都能爭金奪銀,但他們托起的是全世界6000萬難民的希望與夢想。
雖不能代表祖國而戰,沒有國旗、沒有國歌,但心懷祖國的他們,不會因孤單而喪失對夢想的追逐。相信他們將贏得世界的掌聲。(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