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4日電 2013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傳統產業的發展速度也開始放慢,但是與此同時,文化、影視、體育等反周期行業的競爭卻越來越激烈。凱興資本創始合伙人潘石堅日前在中國新聞網主辦的創業精英薈第二期活動——“智慧時代 大眾運動健身如何消費”——上分析表示,中國的體育產業正在迎來黃金十年,但是他同時也提醒投資者,要避免因盲目進入而陷入四大投資誤區。
“黃金十年,中國體育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是必然”
潘石堅表示,體育行業有一個“口紅效應”:在經濟發展緩慢的時候,人們開始花時間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開始參加體育運動和觀看比賽。
對于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潘石堅說:“2015年-2025年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他還進一步表示,“黃金十年”的提出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一方面,2014年11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46號文),提出到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5萬億,這一政策的頒布將直接促使體育產業進入一個飛速發展時期。
另一方面,體育產業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人們在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后,開始考慮解決健康、醫療、教育等問題。“當人均GDP超過五千美元時,文化消費將會爆發式增長;人均GDP超過七千美元時,動態的文化消費將迅速增長。而目前國內許多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人均GDP已超七千美元,所以體育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是必然的。”潘石堅說。
“投資體育產業謹防陷入四大誤區”
雖然看好體育行業的未來發展,但是潘石堅同時也指出,在體育創業領域要避免陷入幾大投資誤區。
首先,近幾年來可穿戴設備風行一時,用戶需求較大,但是潘石堅認為,可穿戴設備在硬件制造等方面要求較高,如今在市場上生存的投資可穿戴設備的企業均為蘋果、小米、華為等巨頭公司,中小企業難以承擔資金、技術等方面帶來的的壓力。
其次他指出,體育要回歸運動本質,不要濫用互聯網思維。潘石堅說,目前許多APP的產生都是主觀臆想出來的需求,沒有經過市場調研。“比如我是網球愛好者,我去打球,周幾去打?去哪個場館?其實大多數人不需要特地通過一個APP預定,因為首先運動的線下粘性就使大家已有自己習慣使用的固定場地,其次球場每天晚上和周末的黃金時間早就被預定完了。”
第三是避免盲目引進國外體育項目。潘石堅認為,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一部分國外的熱門體育項目并不適合在國內發展。另外,國外的體育項目有群眾基礎,從小開始培養,而國內要有群眾基礎則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最后,潘石堅還提到,賽事IP的商業價值并不是通過買版權就能實現的。“買版權不是IP。體育賽事的IP生命周期長,一項運動中的精神和文化需要上十年的歷史培養和沉淀,不是說花錢就能買到的。創業時不要光憑主觀想法,應該要實事求是的做一些市場調查。”
由中國新聞網主辦的《創業精英薈》系列活動旨在挖掘優秀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通過資源整合,為創投雙方搭建集資本對接、創業指導為一體的活動平臺,幫助創業企業成長為創業精英。(中新網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