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8月3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陸文軍 葉健)7月31日,被譽為“中國隧道之父”“上海地鐵之父”的劉建航院士仙逝,享年87歲。得益于他的智慧與付出,上海這座濱海城市也能修筑地鐵,甚至將成為全球地鐵運營里程最長的城市。
七十多年前,當時還叫劉建的他在報考高中時,因為立志開辟交通航道,所以改名“劉建航”,以此顯示畢生的志向。高中畢業后,劉建航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由此開啟了他一生與交通的緣分。
江河土地,都是他實現自己當初夢想的地方。在此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劉建航帶領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了中國第一條越江隧道、上海第一條軌道交通,如今黃浦江底20余條隧道和上海數百公里軌道交通工程,背后都有劉建航院士的智慧和付出。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焰深情地回憶道,劉老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即帶領上海隧道公司技術人員白手起家,開展盾構法隧道建設。從上海地鐵首個試驗段塘橋基地摒棄當時國際隧道建設通用的雙層襯砌改用單層襯砌,到金山合流污水工程創造性使用沉管技術,開創中國沉管隧道先河。直至今日,全球14米以上已建成的29項超大直徑隧道中,有20項由中國隧道人完成,上海數百公里軌道交通路網,更是成為世界城市地鐵建設的范本。
如今碩果累累,但回首來時路,可謂篳路藍縷。軟土地層一般稱為“盾構”,在上世紀60年代,盾構施工對于工業基礎還很薄弱的中國來說,是一項極高難度的技術。再加上上海地處長江入???,臨近大海,軟土地質條件更為復雜,這些不利因素都讓當時的外國專家望而卻步:“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建造地鐵,難度無異于在宇宙中找到支點撬動地球”。
沒有地鐵的城市,其輻射張力也大受影響,不可能發展成為大城市。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劉建航當時就告訴身邊人,“比起外國專家,我們更了解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真實情況和特點?!?/p>
沒有出國考察的機會,也極少能找到系統的技術參考資料,為了解決技術難題,劉建航只能靠摸索。在這段刻苦攻關的歲月里,劉建航帶著團隊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韌勁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夜以繼日地進行技術攻堅和反復實踐驗證。1963年,他們在總長1332米的上海市區地鐵試驗隧道和黃浦江越江隧道建設中,開拓出一條技術新路,開創了世界先例,完成了被認為是“在豆腐里打洞”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上世紀90年代,上海地鐵2號線開工之初,有7座車站遇到地面建筑的沉降問題。為了解決難題,劉建航深入工地測試研究,推出了一套新的施工方法,使車站深基坑工程順利進行,而且使得2號線提前通車。
張焰告訴記者,在上海地鐵2號線建設過程中,劉建航又提出了盾構施工中要把土體損失率控制在1‰到3‰的概念。這一理論沿用至今,并成為當前國際通行的標準。
半個多世紀以來,劉建航院士一直堅守在上海市政工程的科研、設計、施工、工程搶險第一線,為上海的地鐵、隧道和地下工程事業發展護航,他的名字也因此永遠鐫刻在了上海地鐵建設的功臣榜上。
記者了解到,劉建航院士每破解一個難題、克服一道險關,都必定會寫下詳盡的檔案,裝入牛皮紙袋中。在他家里,一摞摞牛皮紙袋已經疊得很高,袋中都是他為我國地鐵工程建設積累的寶貴財富。
2008年,劉建航院士捐贈自己多年來的積蓄,設立“劉建航院士獎勵基金”,專門用以開展每兩年一次的對優秀中青年技術人員的獎勵和學術交流活動。
劉建航院士還親自提筆,為青年技術人員寄語:“求真務實、堅毅攻堅、銳意創新,勇做開拓軌道交通和隧道事業的先鋒”。這是劉院士對后生的寄語,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