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近照
本報記者 蘇莉鵬
再過幾天,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將迎來73周歲的生日,他為自己許下了一個愿望,希望這一年能回歸他的老本行——寫作。
這幾年,他為保護傳統村落四處奔走,發起“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項目。截至目前,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完成村落數目已逾百個,分布于中國各個省份。馮驥才先生為傳統村落留住“鄉愁”花費的心血有了初步的成效。
即便為保護傳統村落花費很多的心力,馮先生依然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今年年初,他的6部新作出版,涵蓋了文化游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藝術品收藏、散文小品、紀實文學等多方面內容。其中,《泰山挑山工紀事》是最引人關注的一本。
《挑山工》,這篇馮驥才先生寫于1981年的散文,1983年起收入小學語文教材,成為幾億人熟知的經典美文。馮驥才先生也因為這篇文章成為泰 安市榮譽市民。幾年前,當他得知泰山的挑山工已經是最后一批、面臨消失的消息后,便想再去拜訪泰山挑山工。終于在2013年年底成行,并為泰山的挑山工做 了口述史,于是便有了《泰山挑山工紀事》一書。
“雖然我和他們不曾交流,甚至由于他們低頭挑貨行路,無法看清他們的模樣,但是他們留在了我的心里,成為我寫《挑山工》的緣起”
再寫挑山工,不但實現了馮先生的一個心愿,也喚起了當年拿著語文課本、被挑山工精神鼓舞的人們的情懷。初登泰山,馮先生是個20歲出頭、意氣風 發的青年,在那里,他偶遇挑山工。而今再登泰山,年逾七十的他只為挑山工而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尋訪挑山工的經歷,如同挑山工肩上刻滿歲月傷痕的 扁擔,在馮先生的心中抹不掉、化不開。
1964年,22歲的馮驥才在畫家溥佐先生那里學畫,有一天,溥佐先生對他的幾位學生說:“跟我去泰山寫生嗎?”馮驥才興奮難抑,立刻呼應前 往,臨行前的幾天,他興奮得夜里睡不著覺。“泰山對我有種天生的魅力,這可能來自姥姥那里。姥姥家在濟寧,外祖父在京做武官,解甲后還鄉,泰山是經常去游 玩的地方。姥姥常對我講泰山的景物和傳說。”馮先生說。也許是這份早就根植于心中的情愫,讓他第一次去泰山時,就走進了姥姥講過的泰山故事里,也沉醉在那 層層疊疊的美景中。“那時沒有相機,我掏出小本子東畫西畫,沒有錢,只能在山腳下買些煮雞蛋和大餅塞進背包,帶到山上吃。我還記得坐在經石峪的石頭上,一 邊吃大餅卷雞蛋,一邊趴下來喝著冰涼的溪水,一邊看著那些刻在石頭上巨大而神奇的字。還記得一腳踩空,掉到一個很大的草木叢生的石頭縫里,半天才爬出 來。”馮先生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