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2015年的普通一天。在國外,德國的觀眾可能正在收看華韻尚德制作的中國專題節目《來看吧》;越南一戶人家因慈文傳媒集團等出品的電視劇《老馬家的幸福往事》聚在一起;非洲觀眾正通過四達時代搭建的數字電視運營網絡挑選自己喜愛的節目;而從中國引進的《好歌曲》正在英國緊鑼密鼓地制作中。
“英國國際傳媒集團買了《中國好歌曲》的版權,不僅要制作英國版《好歌曲》,同時還要幫我們代理全球發行權,如今已經賣給巴西、越南等國的電視臺。”燦星制作公司宣傳總監陸偉介紹,如今,越來越多的民營文化企業開始嘗試海外掘金。
以前主打文化交流,如今出口的文化產品越來越多
“原來中國文化‘走出去’主要以政府、事業單位為主,現在正逐漸變為以資本或企業為主體。”北京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民營文化企業主動去挖掘海外市場,尤其有意義。
在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劉紹堅看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提出十幾年了,前些年,主要以對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在當地舉辦推介中國文化的活動。“這些活動對外交、僑務工作幫助很大。但過去太倚靠這種方式,民間交流的積極性和潛能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據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文化司副司長周虹觀察,一些在國外舉辦、以外國人為受眾目標的文化活動有時很難吸引人,參加者大多是為捧場而來的熟面孔。
“相比之下,企業以贏利為動力,會更經濟地計算投入產出比,民間對接民間,在推介中國文化上大有可為。”劉紹堅介紹,“真的要讓外國民眾了解中國文化,我們必須要完善以往的思路。‘走出去’戰略,一要明確主體是誰,過去政府是主體,現在應扮演主導作用,給在這方面有意識、有能力的民營企業一個推力。以前注重對外文化交流,現在要大力開展對外文化貿易。”
陸偉認為,“免費的午餐恐怕得不到重視。《中國好歌曲》賣給英國國際傳媒集團的價格是按國際通行的慣例確定的,有付出,才會通過不斷開拓新市場來收回投資,銷售得越好的節目可能帶來的影響力越大。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外國希望了解中國,促使許多企業出海尋找贏利點
為什么如今民營企業“走出去”漸成氣候?
陳少峰認為,早些年,一方面是民營企業實力比較弱,另一方面,國內市場本身發展速度很快,民企紛紛搶占市場,很多企業沒有“走出去”的愿望,也沒有急迫性。劉紹堅同意這一看法,“往外走,面臨的風險會更大,包括制度上、經營上、人才上的,甚至還有匯率損益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