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一個月內,滬指最高達1800點、對應35%跌幅的巨震,再度開創了A股的歷史。時間短、跌幅大、幾乎無反彈,是這次暴跌的三大特點,而一個重要的共識是,巨震源于杠桿資金的連環爆倉,其沖擊波甚至讓監管部門早期動用的常規救市政策全部失效。巨震暴露了什么?巨震真的結束了嗎?
“從前的時光很慢,車、馬、信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一千點夠跌一年”,改編自大師詩作的股市小段子,道出了杠桿牛市這一新事物對市場每一個參與者的挑戰。
本報記者李維北京報道
最近一個月,A股剛剛經歷了崩潰式的下跌,而配資業務被認為是本次大跌的助推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了解到,在大跌開啟之前,僅以恒生HOMS、銘創軟件和同花順三大交易系統為渠道的實際配資規模或已超出了此前監管層所披露的5000億元的規模。
此外,記者調查還發現,雖然監管層對于配資業務早已有所警惕,但在配資業務的高額無風險利潤的驅動下,無論是軟件商、配資公司,抑或是證券公司,都在通過種種方法掩蓋其真實的業務規模,并規避著監管層對場外配資行為的摸底與清查。
規模或不止5000億
A股場外配資的真實規模究竟有多少?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稱中證協)所給出的數據是大約5000億。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通過恒生HOMS、銘創軟件以及同花順為渠道的配資規模總額接近5000億元,而在市場占比上,三家配資系統服務商也并不對稱,其中HOMS占比最高達4400億元,而銘創和同花順分別為360億元和60億元。
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了解,通過前述三類系統開展的實際配資業務規模或遠不止此。
僅以銘創軟件為例,記者獲得的一份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銘創旗下的配資業務規模就有200億,而到去年底時,其規模就已超過370億元,而一個月交易量就接近1000億元;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經過長達半年之久的牛市后,銘創的實際配資規模應遠不止監管層披露的360億元。
記者曾試圖就前述數據向銘創軟件進行求證,但截至截稿前,尚未收到該公司的有關回復。
“記得當時(2014年底)銘創有一份推介材料,上面顯示他們的規模已經有快400億了。”一位和銘創軟件有過接觸的配資公司人士也表示,“后來是多少規模就不太清楚了,但今年上半年的牛市里,他們的規模恐怕只會增、不會減。”
而據一位早期參與配資系統設計人士透露,作為光大證券的原系統供應商,銘創軟件曾一度因2013年的“烏龍指”事件受到影響。
“銘創之前就是光大烏龍指的軟件商,當時受到了影響,所以他擴展其他業務的需求就更強。”前述系統設計人士坦言。
而在其看來,無論是HOMS,抑或是銘創,均有可能存在未被納入監管層統計的配資規模。
“兩個軟件都有二級分倉系統,理論上可能都有規模被掩蓋”,前述配資系統設計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區別是,HOMS規模最大,太早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所以比較顯眼,而銘創相對隱蔽一些,而且定制化的程度高,所以就更隱蔽。”
那么,監管層官方所公布的5000億規模又從何而來呢?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證券業協會所公布的配資數據,或與監管層對部分配資軟件公司的調研、檢查口徑有關。
“就在A股大跌前不久,會里曾派一名巡視員到銘創檢查,后來就有了協會公布的數據,這個數據很可能是銘創報給會里的。”一位接近銘創軟件人士透露,“另外有些配資是通過私募基金等形式開展,沒有被納入統計。”
不過,由于中證協并未在其此前公告中披露其調研了解的具體方式和統計口徑,其“近5000億”規模的數據由來亦無從得知。
核查與反核查
需要強調的是,監管層并非對場外配資毫無作為。
早在5月24日,中證協曾聯合證券公司啟動對與軟件系統有關的配資業務進行核查、清理;而截至6月29日,僅HOMS系統下的子賬戶已從高峰時的37萬戶下降至19萬戶。
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了解到,在配資公司、軟件商及部分證券公司營業部的合謀之下,部分場外配資業務得以掩蓋。
“在這個業務中,配資公司賺利息、系統賺使用費、營業部賺傭金,三者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共謀成本很低。”上海一家開展配資業務的私募基金合伙人王燁(化名)表示,“只要三者同時配合,可以做到不被查出。”
不過,HOMS與銘創兩家系統商在隱瞞配資業務規模的配合程度上也并不相同。
“一方面HOMS做的是平臺,市場略大,所以他們比較配合監管部門的檢查,而且他們的主要收費還是在軟件費用上;銘創就不一樣了,他們主要靠提成收入,所以會在隱瞞規模上更積極。”前述接近銘創軟件人士認為,“帶來兩者區別的原因一是前者體量大,二是盈利模式不同。”
而在前述系統設計人士看來,核查HOMS、銘創等系統背后賬戶是否存在場外配資行為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其下單指令的IP地址分布來確認。
“一個比較基本的方式是查IP”,前述系統設計人士稱,“如果一個投資公司的幾個基金經理分倉交易,他們的IP應該在一起,如果發現同一賬戶好幾個分倉的指令的IP分布在各個地區,那么基本可以確認是在做配資。”
針對該類核查方法,部分配資公司已設計出應對策略,即采取客戶網頁下單規避以核查者對IP異常的發現。
“許多配資公司想到的一個方法是讓配資客戶通過網頁來成交,然后把交易指令統一報給公司,再由公司統一在HOMS系統上下單,這樣券商那邊顯示的IP只能是公司的地址。”北京一家配資公司客戶經理指出。“但這樣也有個問題,就是交易效率可能會受到影響。”
不過,在今年5月底后開展配資業務檢查中,據部分配資公司反映,HOMS系統曾對該類下單方式進行封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了解到,由于HOMS系統對監管層的配資檢查政策較為配合,配資公司將系統更換成銘創或正成為一種趨勢。
“HOMS要求不能在網頁下單了,必須讓客戶下載客戶端,但因為我們采取的是私募基金備案模式,所以業務并沒有受到影響”,雖然如此,王燁明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HOMS處于風口浪尖上,管得比較嚴,我們打算換成銘創”。
券商的利益共謀
除此之外,亦有部分券商在配資業務自查過程中,采取一邊關閉HOMS接口,同時又對銘創等其他配資系統持“曖昧”態度的現象。
記者調查了解到,一家總部位于山東、新三板掛牌業務業內排名靠前的證券公司或許就存在這一問題,在中證協通知檢查配資業務之初,該券商曾高調下發通知,稱對其營業部可能存在的場外配資問題進行自查。
據業內人士透露,該券商的主要核查清理對象是HOMS系統,但事實上,在該券商的原有的配資系統協議占比中,銘創軟件占了更大份額。
“因為系統公司并不是和總部簽協議,而是和營業部簽,所以可能一個營業部會同時存在HOMS和銘創,多數券商是HOMS占的多,但在這家券商中,銘創的使用率占大頭。”前述接近銘創軟件人士透露,“但后來這家券商對HOMS進行嚴查,但對銘創的態度就相對曖昧,當然這也和后來HOMS本身也比較嚴,操作空間變小有關。”
不過,在該券商此前的自查通知中,銘創軟件也確曾被提及。
“提供數據接口服務包括但不限于:與恒生簽訂協議接入HOMS系統、為第三方軟件(如銘創、金證)提供接口實現場外配資、以其他方式接入(如接入線路等)進行場外配資的。”前述券商的自查通知指出。
蹊蹺的是,記者調查了解到,在銘創軟件籌備掛牌新三板的事宜中,這家總部位于山東的券商還有望擔任其主辦券商;不過截至記者截稿前,銘創軟件官網顯示其尚未完成股改更名,而這一潛在的合作關系是否同該券商對配資業務的“不對稱”自查有關,目前尚不得而知。
記者試圖就這一情況向該券商和銘創軟件求證并了解其業務詳情,但截至截稿前,尚未能與相關方取得聯系。
“券商在利益驅使下,配合掩蓋配資行為或數據并不奇怪。”王燁指出,“因為配資業務可以讓傭金幾倍的增長,而且這類資金收益偏短期,成交活躍,對于券商來說是非常好的一塊蛋糕,你如果不掩蓋,很可能你的競爭對手就會配合掩蓋并把這塊蛋糕搶走。”
經歷最高達1800點,幅度超過35%的連續下跌后,7月9日開始A股迎來強力反彈。
而伴隨著市場的企穩,作為本輪股災“導火索”的場外配資業務需求,又有復燃跡象,西南一家信托公司信托經理9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近期有多家配資公司和客戶向其詢問“開傘”事宜。
救市緊急狀態結束后,監管部門又要重新面臨配資業務的監管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