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7月4日電(記者樊曦)在秦巴深山,有一個“特殊”的村落——雙坪村:僅僅700人的小村里,有10余位90歲以上的老人,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雙坪村位于湖北竹溪縣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近年來,竹溪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在好山好水上“繡文章”。
在雙坪村3組,記者見到94歲的尹家明老人時,他正帶著老花鏡看古裝書《隋唐演義》。老人說自己從沒生過大病。“這里森林多、水好、空氣好。自家地里種了不少山野菜和食用菌,外來的人都喜歡,好多人買。”
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在生態循環經濟上做文章,這是竹溪發展遵循的方向。近年來,我們中止了一批小水電開發項目,關閉了47家煤礦、非煤礦山。”竹溪縣委書記余世明說。
不僅如此,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竹溪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76.8%,現有森林面積11.2萬公頃。豐茂的植被,良好的生態,孕育了豐沛的雨水,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送了充足優質水源。同時,優質的水源讓華彬集團、上海炎善等商家紛紛慕名前來考察。
“竹溪的水屬富鍶型礦泉水,微量元素鍶含量在0.7-1.2mg/L,超過國家標準4倍,這么優質的水源在國內十分少見。”上海炎善公司負責人吳健告訴記者,公司位于竹溪的礦泉水生產項目計劃今年9月投產,年產高端礦泉水20萬噸。
以市場為導向,竹溪還引導和鼓勵農戶大力發展山藥、黨參、當歸、魚腥草、桔梗等藥食兩用品種,鮮嫩時作蔬菜賣,成熟后賣藥材,讓藥食兼備的中藥材成為竹溪的致富“秘方”,全縣農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與此同時,圍繞創造綠色GDP,竹溪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發展適合林下生長的食用菌、山野菜、藥材、家禽等經濟作物,種植紅豆杉、珙桐等珍稀林木。去年,該縣林下經濟產值突破3.5億元,3萬多戶農民依托林下養殖業和林下特色產業戶均增收4000多元。
來自竹溪縣新洲鄉雙龍村的村民伍發兵就嘗到了“生態致富”的甜頭。今年,依托自家5畝多花櫟樹林,他的3個林下小拱棚就賣出了2萬多元的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