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李金成)1976年12月,丹鳳縣教育局通知將民辦教師隊伍中的師范院校畢業生作為民辦轉公辦教師的對象填表上報縣局。當時我任庾嶺區文教專干,就在各鄉鎮都已按時向區公所上報民辦轉公辦的審批表時,石門鄉文教專干趙寬厚同志給我打電話說,他們鄉民辦教師中有兩個商洛師專畢業生,一個叫周喜民,一個叫朱淑萍,兩人是夫妻關系,是他們石門中學的優秀教師、教學骨干,完全符合本次民辦轉公辦教師的條件,但學校填表以后,報到鄉政府讓加注意見上報時,鄉黨委書記卻堅決不同意給這兩位同志辦理此事。我問是啥原因,寬厚同志說他也說不清。
我即刻給鄉黨委某書記去了電話,通報了民辦轉公辦教師的具體條件和時間要求,請求能給這兩位同志一個機會,希望鄉上盡快研究,填注意見上報到區上來,某書記在電話里吱吱唔唔,既說不出不同意辦理的具體理由,又堅持他們不給辦理的意見不會改變。無論我如何解釋、怎么請求,某書記就是一句話:不同意,不給辦。
無奈,我只好通知寬厚同志,讓他把鄉政府未填意見、未蓋章的兩位民辦教師轉公辦的“空白”審批表報到區上來。同時我將情況向區上領導做了匯報,在區公所審察欄內給這兩位同志填寫了“現實表現好、系教學骨干,同意轉為公辦教師”等具體意見,并加蓋了公章,順利地為全區所有民辦轉公辦的同志辦理了上報審批手續,并親自將這些同志的審批表送到縣教育局,向局長李作政和人事股長彭先鋒同志匯報了石門鄉未加注意見、未蓋章的情況。目的是不要以石門鄉未加注意見而影響了周喜民、朱淑萍二位同志的民辦轉公辦一事。幾位領導都非常贊同我的意見。后來縣教育局下發的這批民辦轉公辦教師文件中,庾嶺區所有上報人員全部被批準轉為公辦教師了。
1980年下半年,我任商鎮區文化教育專干,當時國家為了解決長期在山區任教的年齡較大的老民辦教師的生活待遇問題,下文通知,凡是在邊遠山區任教10年以上,年齡在50歲以上,58歲以下的老民辦教師可以不經考試,直接轉為公辦教師。在辦理具體手續時,茶房鄉文教專干葉陽高同志在電話中向我反映,說他們鄉的西兌峪村大廟小學有個民辦教師叫李英山,擔任民辦教師已經15年了,符合本次民辦轉公辦的條件,但就是他的年齡已經61歲了,不但超過了本次轉公辦的年齡界限,而且已經超過了退休年齡的界限。請示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我讓他到區公所來找我,當面協商妥善解決此事的辦法。
放下電話以后,我的心情很沉重,也很復雜,我覺得國家這次對老民辦教師實行一鞭子吆轉為公辦教師的做法,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民辦教師的體貼和關懷,既是老民辦教師千古難逢的機遇,也是他們搭乘的最后一趟末班車。作為直接為教師服務的工作人員,如何把黨和國家的溫暖送到每個教師的身上,這是對我們服務質量、服務水平的最直接的檢驗。但我深知,黨的政策如果在一個人身上失去原則,就會在千百人身上失去說服力。對李英山同志的轉正一事是不讓上報,還是向上轉報,以及如何上報等問題不斷的在我腦海里翻來復去地思考著,斗爭著。不上報,英山同志的轉公辦一事就被我們扼殺在基層;如果上報,還要經過地、縣教育、人事部門的研究、審查和審批,因年齡問題,英山同志的轉公辦事宜還是辦不成。怎么辦?這時一個大膽的想法——改年齡,將李英山同志的年齡改到58歲,這不就符合轉公辦的條件了嗎?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一是覺得英山同志年齡大,是因為他的教齡時間長所造成的,是教師當大了,如果失去這次機會,也太虧欠他了。二是如果解決處理好英山同志的轉正問題,只會調動全區教師的積極性,不會有什么副作用;只會讓更多的教師釋放出昂揚向上的正能量,這樣對穩定山區教師隊伍,提高教育質量也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雖然我要擔當這個造假的后果和風險,但我覺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