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劉花娥)古語云:“官德如風,民德如草,風行則草偃。”告誡為官者要以德化民,則民之向化,猶風吹草仆,相隨從善。所謂官德,乃為官員的職業道德和政治操守,是官員內在品質的集中反映,是一個社會道德風尚的重要標志,歷來為社會關注之焦點。
做人要講道德,做官更要講官德。中國歷代仁人志士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提出了很多為官之道和從政之法,總結了大量為官從政的經驗教訓,被尊為官箴。梁啟超在《新民說·論公德》中說:“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此三字,意為當官者的首要之德是從政清廉,其次要謹慎,再加必須勤勉。正所謂:“清者大節,慎者無誤,勤則能理。”清人剛毅在《居官鏡·臣道》中說:“清節之操,一塵不染,謂之廉。”“行不放逸,語不宜泄,謂之慎。”“黽勉從公,夙夜匪懈,謂之勤。”亦即為官者要一身清白,秉公無私,不奢侈腐化及貪贓枉法;為官者要謹言慎行,認真負責,以免導致禍患及失敗;為官者要勤勤懇懇,恪盡職守,不懶惰,不懈怠。“清、慎、勤”,雖然是中國古代的為官箴言,但對今天的廉潔勤政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及教育意義。
官德源于自律和他律,即官員內在的道德信念與法律之治及制度約束。這種內外結合的權力約束方式,有助于防止權力濫用,遏制與減少貪腐行為和職務犯罪。尤其是“官德”制度化,可以有效規范官員的價值取向,從而養成優良的“官德”,使官員自覺把“清正廉潔,崇儉奉公”做為立身之本,把“勤政躬行,修身以德”做為座右銘。為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在當代中國,黨員領導干部是社會的精英,更是人民的公仆,其做人做事的言行不僅體現著其個人的品德和水平,更代表著黨的形象,更要把“官德”放在第一位。從近年來查辦的領導干部違紀案件可以看出,一些黨員干部存在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主要是出在官德上。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0年出席中央黨校秋季開學典禮講話中,就對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作了詮釋,此“三觀論”既為領導干部解讀了“為官之要”,又為領導干部如何“做人、做官、做事”指明了方向,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最大責任,把執政為民、為民用權作為正確使用權力的基本準則,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
官德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恪守的道德規范及行為準則,是檢驗領導干部素質高低的“試金石”,是黨風端正與否的“風向標”,是社會清明公正與否的“導航儀”。而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乃為衡量官德的唯一標尺。正如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主題曲《清官謠》唱道:“天地之間有稈稱,那稱砣是老百姓”,即公道自在人心,官德的評價在于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心里有桿準星秤!官德好,則民心所向;反之,官德劣,則民心背離。因此,領導干部應注重和加強為人之“道”和為官之“德”的修養,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