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肖 云)去年以來,柞水縣聚焦產業發展、品牌建設、勞務協作、動態監測、崗位開發等方面,出臺穩崗就業政策27條,全方位破解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人員”就業難題。
聚焦產業發展,增強就業帶動力。柞水縣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深化“三帶一創”產業幫扶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建成木耳專業村65個、基地80個、大棚2519個,建設標準化中藥材基地3萬畝,發展茶葉和煙葉5970畝,進一步拓寬了脫貧人口的就業面,直接帶動6881戶群眾實現就業。
聚焦品牌建設,提升就業競爭力。該縣以技能培訓為抓手,精心打造“柞水耳農”勞務品牌,專門培養從事菌包生產、木耳種植、木耳加工、木耳產品銷售等環節的職業農民,拓展木耳湯、木耳醬、木耳掛面、木耳啤酒等高附加值木耳衍生品產業鏈,同時,做強“柞水汽配工”“柞水紅巖架子工”等勞務品牌。截至目前,累計培訓7萬多人次,帶動就業5000多人。
聚焦勞務協作,激發就業驅動力。柞水縣主動與縣內外企業、對口幫扶地區對接,累計征集發布就業崗位1.8萬個,采取招聘下鄉、送崗入戶、直播帶崗等方式,為全縣勞動力提供更多外出務工機會。積極與江蘇、浙江、新疆、西安、楊凌等地區聯系,建立蘇陜勞務輸出站兩個,幫助424名脫貧人口轉移就業。
聚焦動態監測,凝聚就業向心力。縣上緊扣脫貧人口勞動能力和就業需求,建立就業幫扶數據動態管理長效機制,從各村(社區)聘請就業信息員84人,每月采取走訪排查、評議研判、精準幫扶、數據更新“四步法”,對脫貧勞動力就業失業狀態和就業培訓意愿進行動態監測,真正讓就業服務走進群眾心里,成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暖心工程。
聚焦崗位開發,強化就業承載力。根據“按需設崗、以崗聘任、在崗領補、有序退崗”要求,柞水縣開發保潔、護路、護林等鄉村公益性崗位2548個,為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穩定收入等“三無”脫貧勞動力提供家門口的就業保障。同時,持續落實支持社區工廠、家庭農場、就業幫扶基地發展的各項政策,通過19家就業幫扶基地、14家社區工廠累計帶動就業2078人,其中脫貧人口829人,發放獎補性崗位補貼14.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