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瓜果飄香。漫步在秦頭楚尾的丹鳳縣,處處風景如畫,華茂、民樂、萬灣3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蓬勃發展,竹林關鎮桃花谷、棣花古鎮等地的鄉村旅游格外火熱,以園區變景區、農房變商房、資金變股金為核心的“三變”模式拓寬了當地貧困群眾的產業致富路。日前,走進丹鳳,隨處感受到產業脫貧帶來的新變化、新景象……
近年來,丹鳳縣按照“精品景區+鄉村旅游+精準脫貧”總體思路,走“產業綠色化、城鎮景區化、鄉村景觀化”的發展路子,依托農業園區、人文景觀、山水資源發展全域旅游,通過“園區變景區、農房變商房、資金變股金”,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丹鳳特色的三產融合發展新路子,有效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園區變景區
隨著丹鳳縣全域旅游攻堅戰的深入推進,相繼建成棣花古鎮、丹江漂流、桃花谷、鳳冠山等一批國家4A級和3A級景區,吸引大量游客來到丹鳳賞美景、品美食,感受秦嶺深處的中國記憶,與此同時,也為丹鳳縣發展旅游三產奠定了基礎,帶動了當地群眾發展三產服務業增收致富。
在竹林關鎮,縣上依托桃花谷水保示范園區、州河北林業示范園區,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將園區打造成國家3A級景區,圍繞產業發展、景區建設,引導周邊群眾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現代商貿、農家樂,讓更多群眾實現就地就業創業。依托桃花谷景區、美麗鄉村建設,引導貧困戶發展商貿三產增加收入。目前,在竹林關陜南移民小區內,已經有18戶移民戶開辦農家樂和小飯館、12戶移民戶開辦了農家小超市、30戶移民戶從事運輸業服務,他們從景區的開發中找到了合適的“崗位”。
距離縣城11公里處的棣花現代農業產業園以棣花古鎮4A級景區為核心,以7.2公里脫貧產業路為環線,以棣花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北部坡塬地帶現代農業大園區和萬灣省級農業園區三大板塊組成,總面積5.28平方公里,覆蓋了棣花鎮陳家溝、許家塬、鞏家河、棣花、萬灣等5個行政村。為了讓當地群眾致富,2003年以來,縣上綜合運用退耕還林和土地、林地流轉政策,吸引丹鳳葡萄酒廠、商于古道旅游公司、天宇潤澤公司等企業,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在陳家溝、許家塬、鞏家河3個村坡塬地帶建成了萬畝核桃、千畝櫻桃和千畝葡萄園。
2013年以來,結合棣花古鎮景區和美麗鄉村建設,鎮政府通過相關項目資金,以打造萬畝核桃、千畝櫻桃、千畝葡萄3個主題公園為目標,引導企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栽花種草美化靚化,在7.2公里環山綠道沿線點綴布設景觀小品、游憩設施30余組,形成了人在畫中、村在景中的生態田園景觀,實現了園區變景區。從“園區”到“景區”的轉變,延長了丹鳳核桃、櫻桃、葡萄的產業鏈,提升了附加值,提高了企業效益,還大大提高了當地土地流轉和房屋租賃價格,也為當地農民創造了發展農家樂、農家賓館、養生養老等新產業的條件和機遇。2016年以來,棣花園區內新增農家樂15戶、農家賓館8戶。
農房變商房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大力推進,村容村貌改善了,生活環境變好了。如何讓群眾腰包鼓起來呢?丹鳳縣立足實際,依托竹林關鎮、土門鎮、棣花鎮等地民房資源,采取把“民房變商房”的方式,實現“死產”變“活產”,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
作為丹鳳重點旅游項目——棣花古鎮景區,2016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年接待游客突破100萬人次。在景區建設中,縣上采取政府主導、民建公助、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由商于古道旅游公司流轉當地42戶群眾130余間民房,按照陜南民居人字頂、吉字窗、黃泥墻的傳統建筑風格,進行外立面改造,通過“民房變商房”,形成了棣花古鎮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街區。從“民房”變成的特色街區130間“商房”,由商于古道旅游公司作為商業用房連續租用5年,招商發展農家樂、手工藝品、特色商鋪、特色民宿等產業,有經營能力的貧困戶優先承租并享受3年免費,貧困戶既賺了房租,又有了店鋪經營收入。周邊550余戶農戶利用各自房屋從事三產服務,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成為脫貧增收的主渠道。古鎮景區建設還為當地群眾創造了安保、保潔、園林管護等就業崗位,使130個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
在“一雞鳴三縣”的竹林關古鎮,當地依托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旅游開發,采取政府主導、民建公助、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對竹林關老街500余戶民房進行外立面改造,通過“民房變商房”,吸引外地游客入住體驗,形成了竹林關生態體驗游的一張嶄新名片。
資金變股金
為了讓貧困群眾最大限度實現增收,盡快脫貧致富,丹鳳縣積極引導貧困群眾加入龍頭企業或者合作社,采取入股的方式,通過“資金變股金”,實現貧困群眾增收脫。
武關民樂集團公司位于武關鎮南坪村,占地1220畝,固定資產1.3億元。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園區務工、參與產業等形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2015年以來,公司流轉土地1220畝,農民土地入股252戶,其中貧困戶37戶,每畝每年土地股金分紅1000元。采取農民扶貧資金入股分紅收入,1萬元扶貧資金參股350戶,其中貧困戶123戶,每戶每年分紅不低于400元;5萬元扶貧資金參股63戶,其中貧困戶63戶,每戶每年分紅不低于2500元。引導農民在公司務工實現工資收入,集團公司就業人數450人,鳳林活性炭就業105人,450人中貧困戶110人,務工人員年均收入2.8萬元。同時還通過爭取縣農業專項扶貧資金,制作香菇菌袋16萬袋,直接發放農民產業戶86戶(貧困戶71戶)手中,以“借袋還菇”“贈袋收菇”兩種模式帶動農戶,使農民產業戶年均收入1.3萬元以上。
萬灣社區是丹鳳縣規模最大的農家樂集群點。今年以來,為加快該村69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推進3A級景區創建,村上牽頭注冊成立了丹鳳縣萬灣山泉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縣政府從產業扶貧資金中拿出50萬元,通過“資金變股金”量化到69戶貧困戶名下,鎮村拿出5畝黃金地段土地作價作為集體的股本金,同時發動和引導本村大場大戶投資入股,形成了一個村集體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旅游公司。該公司通過整合當地旅游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建設游客和農特產品集散中心、規范提升農家樂服務水平,吸引游客到萬灣采摘體驗、休閑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