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曾亮)山陽縣按照“瞄準特困對象、實行兜底保障、開展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嚴格落實“兜底保障一批”工作要求,織密補牢民生保障網,助力脫貧攻堅。
該縣實行工作聯動機制,積極推進農村低保與精淮幫扶在政策、對象、標準、管理等方面的有效銜接,依靠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以及鎮村干部等工作力量,將2017年農村低保復審與扶貧對象核實及數據清洗工作同步進行,通過入戶簽字、召開院壩說事會評議、張榜公示等環節,嚴格審核保障對象和扶貧對象,切實做到精準識別、按策施保。同時,為進一步發揮社會救助托底線、救急難的作用,該縣結合實際,堅持“一事一核實,一事一審批”原則,通過臨時救助部分權限下放到鎮政府,進一步簡化了審批程序、縮短了審批時間、避免審批程序的繁瑣復雜,為偏遠地區困難群眾開辟了臨時救助“綠色通道”。此外,該縣實施醫療救助協調工作機制,整合衛計、民政、保險等行業資源,簡化辦事程序,探索建立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和重特大醫療救助的“五重保障”機制,在縣合療辦實行“一廳式”辦公;在縣民政局及各鎮辦建立便民服務大廳,將低保五保、殘疾和老齡補助、臨時救助的手續辦理,以及兜底對象家庭就業、子女上學、住房等保障政策捆綁起來集中實施,推行“一廳式”服務,優化辦理流程,確保了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對因病致返貧的貧困戶,對其新農合、大病保險支付后的自負費用按政策給予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難的再給予臨時救助。
據了解,上半年全縣五保供養對象3623人,其中分散對象2808人,集中供養對象815人,發放資金990.52萬元;農村低保7608戶23009人,保障標準實現“兩線合一”,發放資金3554.52萬元;醫療救助對象2838人次發放資金1048.6萬元,臨時救助1234戶238.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