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 李治軍)8月30日,在商南縣清油河鎮清油河社區東木溝組貧困戶陳青的養鹿場,陳青一家在技術員的指導下,正忙著采割鹿茸。據測算,陳青今年以來采收的鹿茸大概能賣兩萬多元。
去年8月,在廣東東莞打工的24歲青年陳青回到老家,采取“借鹿還茸”模式從試馬鎮上蒼鹿業公司借了25只鹿,走上了養鹿脫貧之路。自去年商南縣創新推行“借還”模式以來,已有3272戶貧困戶采取這種模式發展產業、穩定增收。
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后,為確保貧困戶如期“摘帽”,商南縣把一產農業作為產業脫貧的重點,創新推行“借還”模式。該模式主要針對有勞動力、有發展意愿,但缺資金、缺技術的貧困群眾,采取“政府擔保貼息、企業賒本讓利、群眾先行發展、收益免息還本、聯手共建共富”的方式,由農業龍頭企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批量生產初級產品,先行賒借給貧困戶進行培育管理,待到產品成熟變為商品時,再由企業負責回購。市場行情好時,按市場價收購;市場價格低落時,按協議保底價收購,保障貧困戶的利益。
商南縣在全面落實中省各項惠農政策的基礎上,每年預算列支產業扶持資金3000萬元,對參與“借袋還菇”的貧困群眾,每發展一袋食用菌補助0.5元;對發展“借雞還蛋”的貧困群眾,每只雞補助5元,其中3元補到企業,2元補到戶;對參與“借鹿還茸”的貧困群眾,達到規定條件的每只補助2000元,每平方米圈舍補助25元;對參與“借苗還果”的貧困群眾,達到補助條件的,每年每畝補200元的管護補貼。此外,為發展產業的貧困戶,給予每戶不超過5萬元的政府貼息貸款。
這種“借還”模式破解了貧困戶無條件發展產業的難題,降低了發展成本。同時,相應的補貼政策激發了貧困戶興產業的積極性,用財政“小資金”撬動了貧困戶的“大投入”,有力助推了產業發展。在富水鎮黑漆河村食用菌基地,由合作社承建的大棚去年免費給貧困戶使用,今年1個棚僅僅收500元費用。目前,有40戶貧困戶采取“借袋還菇”模式,從鎮上的海鑫實業公司借來制好的香菇袋放在棚里,管護生產后即可獲得收益,戶均1萬袋,參照去年的市場價,今年大約能收入兩三萬元。 在推行“借還”模式中,商南縣林業、畜牧、農業等部門積極開展技能培訓,引導產業龍頭企業實施技術跟蹤服務,保障了貧困戶產業發展。在清油河鎮清油河社區陳青養鹿過程中,來自吉林長春的技術員孔凡軍就常年免費為他提供飼養、割茸等技術服務。
目前,商南縣通過推廣“借袋還菇”“借雞還蛋”“借苗還果”“借鹿還茸”“借犢還牛”等模式,帶動3700多戶群眾發展產業,其中貧困戶3272戶10433人。依托“借還”模式的有力撬動,全縣脫貧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新栽植油用牡丹3萬多畝,新發展食用菌7600萬袋,散養土雞31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