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朱恢軍 李德林)今年以來,柞水縣圍繞全面建成小康柞水目標,多渠道、多途徑、多領域拓展城鄉居民增收空間,取得了明顯成效。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7元,同比增長8.7%,位居全市第1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92元,同比增長8.5%,位居全市第2位。
該縣實施轉移就業增收,開展2017年度“春風行動”及“就業援助月”用工企業招聘周等大型活動,累計為進場民工超過5300人次,本地企業吸納農村勞動者就業952人,成功職介2109人;建立了新疆新湖農場、江蘇盱眙縣、南京市高淳區和西安蓮湖區等4個勞務合作伙伴及長三角、珠三角9個勞務輸出基地,截至7月底,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91萬人,創收3.19億元。推動就地就業增收,打造西川就業扶貧示范園區,帶動勞動力就業,達到持續穩定增加收入的目的。目前已在全縣建成車家河榮光等5家就業扶貧基地、鳳凰古鎮等3家創業園和陜西匯生源等6家創業孵化基地,帶動勞動力就業1539人,年人均增收達到6000元以上。
對縣域內企業吸納貧困戶就業,按一定標準送企業社保補貼及水電費補貼政策,鼓勵社會力量開發公益性崗位。扶持大眾創業增收,全面落實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政策,大力優化創業環境。同時,成立了柞水縣創業協會,出臺一系列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積極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上半年,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182筆1524萬元,新增市場主體604戶,同比增長11%。落實最低工資標準增收,對縣政府批準投資開發的700名公益性崗位人員工資,按照最低工資不低于1380元/月的標準,制定了具體調整政策。加大對企業執行《陜西省最低工資規定》情況的監督檢查,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增加財產收入增收,加大資金扶持,將70%的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用于貧困戶產業發展,累計整合扶貧、小額貸款、財政獎補等資金1.26億元,作為股金投入到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實現了讓貧困戶通過股權分紅獲得穩定收益;破解資金難題,創新推出了“農戶貸”“產業貸”等金融產品,目前全縣“農戶貸”“產業貸”帶動貧困戶8477戶;鼓勵土地流轉,并根據實際情況獎勵。全面落實惠農政策增收,今年以來,為4134戶兌現補償資金346.44萬元,實現人均增收252元;為808戶貧困戶兌現退耕還林資金239.5萬元。同時,將生態公益區4134戶貧困戶27.97萬畝的生態公益林納入政策性森林保險范圍,為每畝經濟林投保500元,有效降低了林農的經營風險,最大限度提高貧困戶收益。
發展特色產業增收,全面整合發展資源,構建特色增收產業體系。以“核桃、食用菌、中藥材、柞水土雞”四大優勢特色產業為主導謀劃建設,通過發展中藥材、食用菌、生態養殖等種植養殖業,帶動6400名群眾增收。圍繞滿足牛背梁、柞水溶洞、鳳凰古鎮等著名景區景點基本消費需求,引導群眾就地發展服務業態,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創業就業1300余人,實現人均收入1.7萬元。
充分發揮電商對拉動消費、促進增收的平臺作用,目前發展電子商務推廣員140名,帶動就業1000余人。提高養老保險待遇增收,將全縣60周歲以上老人的基礎養老金,提高80元/月,并于7月底全面補發到位,從8月份起按月正常發放。不斷強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經辦服務水平,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資機制,適時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加大社會救助幫扶增收,出臺了制度和辦法,在各鎮辦和村組設立了救助申請受理窗口,實現救助工作規范化、便利化;2017年農村低保保障2212戶發放保障金717萬元,城市低保保障379戶發放保障金243.2萬元,醫療住院救助341人次發放救助款158萬元,臨時救助1248人次發放救助款33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