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成江 江學樹 特約記者 孫傳卿)“現在我也是合作社的一名股東,每年有分紅;在茶場務工,還掙了5000多元,現在的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哦!”近日,在商南縣過風樓鎮徐家店社區銀程茶葉合作社得到實惠的村民陳思全,對記者這樣高興地說道。
近年來,商南縣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支部引領、黨員帶頭,大力推行“支部+”模式,盤活閑置資產,探索股份合作,深入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推行“支部+‘三變’+農業園區+貧困戶”模式。該縣通過支部牽頭、招商引企、吸引能人大戶等方式加快園區建設,鼓勵貧困戶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形式加盟入股,推動園區實現特色產業規模化、產業建設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利益股權化、設施聯通化、管理信息化。試馬鎮現代農業產業園聯合黨支部以“四聯四抓四促”為載體,采取“土地流轉、基地務工、配股分紅、培訓扶持”的方式,輻射帶動園區7個村(社區)532戶貧困戶1571人參與發展,使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推行“支部+‘三變’+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由黨支部牽頭創辦企業、引進公司,整合集體土地,流轉貧困戶土地,建設特色產業基地,并通過土地入股、資產入股、勞務就業、領辦產業等形式,實現企業抱團發展和貧困戶增收脫貧。試馬鎮鴻偉生態養殖實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推行“123”工作法,建立養殖、藥用菌種植、蓮魚共養3個基地,吸收郭家埡、紅廟等村的300多名農民在基地務工,帶動全縣及周邊地區發展生態養殖戶600多戶,戶均年增收2.1萬元。
推行“支部+‘三變’+合作組織+貧困戶”模式。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組織,鼓勵引導貧困戶以土地、資金、勞務、技術等多種方式入股,獲取租金、薪金和股金,讓農民共享紅利,實現穩定增收。富水鎮黑漆河村黨支部牽頭成立香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創新“四聚四聯”模式,把貧困戶擁有的土地、勞動力、集體資產及國家扶持資金項目科學地聚集起來,形成聯業得薪金、聯產得租金、聯營得酬金、聯股得股金的4種利益聯結,帶動300余戶貧困戶進駐基地種植香菇,合作社年利潤達900萬元,戶均增收3萬元。
推行“支部+‘三變’+生態旅游+貧困戶”模式。由黨支部主導,依托旅游資源,引導景區貧困戶盤活閑置房屋資產和剩余土地,開辦農家樂、鄉村客棧和農家超市,變“死資源”為“活資產”。金絲峽鎮太子坪社區黨支部依托金絲峽旅游景區,統一租用40戶村民閑置的房屋百余間(期限為10年),發展農家樂33家,每戶每年獲得租金3萬元,其中12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摘帽。